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探讨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7
  • 作者:赵红格;刘池洋;王建强;王锋;银燕
  • 单位1: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
  • 出生年:1975
  • 学历:博士
  • 职称:讲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构造属性;晚三叠世;地层展布;地震剖面;裂变径迹;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
  • 起始页:384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214607);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559)资助
  • 刊名:中国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53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 主编:李廷栋
  • 卷:34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51141
  • 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地质学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摘要
有关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的构造属性问题,前人的观点大多认为该时期为(类)前陆盆地,笔者对此提出置疑,主要有3个方面的依据:首先,对西缘汝箕沟、石沟驿和崆峒山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3套粗碎屑沉积进行了重新认识。汝箕沟延长组确实为边缘相沉积,但其附近层位板内玄武岩的出现,表明该区晚三叠世为拉张环境下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沟驿地区延长组沉积厚度并不大,不超过1500m。崆峒山砾岩沉积可能受西南部的秦祁造山带影响所致.不能作为盆地西部沉积的代表。其次,通过编制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等厚图及一系列东西向地层剖面对比,发现该时期以往认为的盆地西部从南至北的巨厚沉降带并不存在。最后,通过地震剖面、平衡剖面和裂变径迹测试数据分析.指出西部现今存在的横山堡后冲构造带和马家滩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并未形成于晚三叠世,其最早形成于晚侏罗世。故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构造属性并非为前陆盆地,而是残延克拉通内叠合盆地的组成部分。该认识对盆地西部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