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因机制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罗冰;谭秀成;刘宏;李凌;夏吉文;邹娟;海涛
  • 单位1: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生年:1982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成因机制;锗层;鲕粒滩;飞仙关组;蜀南地区
  • 起始页:404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6年度石油科技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06E1018)“碳酸盐岩同生岩溶型储层发育规律及预测模型研究”;“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ZD0414)”资助。
  • 刊名:沉积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3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 主编:孙枢
  • 电子信箱:cjxb@ns.lzb.ac.cn
  • 网址:http://www.cjxb.ac.cn
  • 卷:27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71.066243
摘要
对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深入研究表明,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储集空间以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储层发育在滩体中上部,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结合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及成岩演化等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认为,该区鲕滩储层为早期岩溶成因,早期大气淡水淋溶是针孔鲕粒灰岩储层形成的关键为。海底古地貌高地鲕粒滩为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早期孔、渗层的时空分布规律;沉积期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气候决定了早期岩溶的强度,控制了储层发育程度。埋藏溶蚀和构造破裂对储层具有一定的优化改造作用,但作用有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