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林秀斌;陈汉林;Karl-Heinz WYRWOLL;程晓敢;王旭龙;付可昂;廖林;肖骏;Bryan KRAPEZ
  • 单位1: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 单位2: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 School of Earth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s,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 出生年:1984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砾石统计;粒度分布;小洪沟剖面;香山
  • 起始页:455
  • 总页数:13
  • 经费资助:本文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浙江大学“汤永谦学科建设发展基金”资助成果。
  • 刊名: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2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陈毓川
  •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izhixuebao@163.com
  • 卷:83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06.3 141
摘要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组上段、第四系以及现今河床出露的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与香山地区岩性相符合;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2之间,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中砾和小砾类别;分选好至中等好。砾石粒径分布显示出向细粒成分偏的特征,主要呈尖峰正态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各层位砾石相似的搬运过程,为中距离山前河流冲积砾石。沉积分析表明该砾石与气候振荡无必然联系,为构造隆升的产物。砾石沉积年龄由邻区磁性地层定年结果来限定。砾石特征结合邻区沉积分析表明香山地区在寺口子组沉积时(始新世)已具有相当大的高程;至清水营组沉积时(渐新世),该山体被剥蚀夷平;到红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早、中期),香山经历了再次的隆升;至干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构造趋于稳定;到更新世时,再次出现隆升事件。始新世香山山体可能与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的构造事件有关,中新世的隆升时间可以作为印-藏碰撞效应到达香山地区的时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新生代的变形隆升时间较前人研究结果早,且存在多期隆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