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辨析与使用建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吕洪波章雨旭LU;Hong-bo;ZHANG;Yu-xu
  • 单位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系
  • 出生年:1957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壶穴;锅穴;冰臼;岩臼;冰川壶穴;差异风化壶穴;术语辨析
  • 起始页:917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中国石油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编号:Y020109)资助
  • 刊名:地质通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82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 主编:肖序常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dzhtb@263.net
  • 卷:27
  • 期:6
  • 期刊索取号:P251141-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摘要
由于专家喜好不同和几本权威汉语专业辞典互不一致,壶穴、锅穴、冰臼、岩臼等术语的使用和理解存在着较严重的混乱状况。①本文建议应统一将“pothole”译为壶穴,表示基岩表面因侵蚀而形成的一种凹坑;“kettle hole”或“kettle”译为锅穴,代表冰川沉积区因冰体融化而形成的洼地。②对于“冰臼”、“岩臼”的使用,两作者亦未能达成共识:吕洪波建议继续使用“冰臼”,等同于“冰川壶穴”,对应于“glacial pothole”,摒弃“岩臼”这一新的提法;章雨旭建议修改“壶穴”的原始定义,不再强调其快速旋转水流成因,仅强调其“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特征,同时摒弃“冰臼”和“岩臼”等术语,仅用“壶穴”一词,若强调“壶穴”的不同成因,可在其前面加注成因术语,如“冰川壶穴”、“河成壶穴”、“风化壶穴”等。③对于其他凹坑,有专用名称的用专用名称,如风化穴(tafoni)、风蚀凹槽、风龛(alcove)等;没有的则用一般词汇,称为“坑”、“穴”、“洞”(pit, hollow,cavity)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