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在映秀灾后重建中的规划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肖达胡健杰
  • 会议时间:2011-10-14
  • 关键词:城市规划 ; 灾后重建 ; 技术创新 ; 抗震强度
  • 作者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母体文献:中日城市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日城市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
  • 会议地点:重庆
  • 主办单位:重庆大学
  • 语种:chi
  • 分类号:X14;U21
摘要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重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抗震强度,同时要坚持科学重建,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需要一系列规划保障措施,通过对映秀灾后重建中新材料新技术运用的分析、总结,形成普适性的灾后重建经验,以期为灾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 在建筑安全上,广泛利用新材料、新技术,实现抗震功能性空间的生活化。建筑结构方面,采取了钢架结构、轻钢结构、木质结构、框架结构等多种建筑结构;建筑技术方面。大量采用阻尼器、隔振垫、耗能支撑等先进的防震技术与公共建筑商,对于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则全面采用了柔性连接技术,确保生命线畅通。这里主要列举居住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及道路管线中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居住区新技术应用:对于川西民居风格的安居房社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对藏、羌民居形式的安居房采用砖混结构;中滩堡社区采用三、四层钢筋混凝土四柱三跨框架结构体系,填充墙拟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枫香树社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使用三柱双跨框架;秀坪社区中,对川西民居风格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对藏、羌民居形式的采用砖混结构,对5层住宅楼建议采用砖混结构体系,并基础采用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对于渔子溪村的建筑设计,考虑采用钢结构,建议采用轻型焊接H型钢框架结构,为提高抗震性能,可局部加交叉支撑,楼盖与屋面建议采用轻钢模条加纤维水泥板,墙板采用轻型保温墙板,与钢结构为柔性连接。 公共服务设施新技术应用: 地震纪念地设计。地震纪念地属于纪念体系中新建的纪念项目,主要采用钢结构、大跨度网架、网壳空间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整体性好、自重轻、强度高,有很好的控阵性能,并采取消能减振支撑新技术,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提高建筑物在大震下的抗震能力。 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采用钢框架结构,钢结构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采取消能减振支撑新技术,可有效吸收地震能量,提高建筑物在大震下的 抗震能力。 道路管线新技术应用:市政管线:采用柔性连接的方式,可有效减弱地震管线造成的破坏;二台山变电站:采取线缆地埋处理手段;桥梁:采用柔性隔震技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