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为岩溶塌陷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卫民
  • 会议时间:2012-12-01
  • 关键词:岩溶 ; 地质塌陷 ; 人为因素 ; 灾害防治
  • 作者单位:贵州省建筑工程勘察院,贵州 贵阳 550003
  • 母体文献: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贵阳
  • 主办单位: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64;I2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人为引起的岩溶塌陷特征的综合分析,阐述了致塌的内外因素及形成条件,形成机理,着重讨论了潜蚀、浮托力、自重力、卸荷张力、冲刷力、直空负压吸蚀等作用在塌陷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了防治措施.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人们应选择遵守自然法则。特别是水源点抽水影响范围内有大量建筑、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时,应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否则,因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塌陷或地面沉降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为了防止对土层产生过大的干扰,在抽水初期,可利用止水阀有计划地控制出水量,待抽水稳定较长时间后,再逐级加大抽水量,且每级增量之间,都需有相当长的适应阶段。以之防止地下水位产生突变,使土层得到一定的适应过程,达到削弱产生塌陷的水动力条件和缓解地面塌陷的目的。做到规范地抽取地下水。严禁时抽时停,严禁抽水量时大时小,达到控制地下水位急剧波动,降低地下水对土层的潜蚀、冲刷,搬运作用。在无特殊情况下,禁止停泵。当水质时混时清时,应及时调小抽水量。在地下水位理深浅,水量较大的岩溶地段进行建筑施工时,无论是基坑开挖,还是人工挖孔桩施工,应严禁过量疏干性基坑排水。有条件的可采取帷幕止水和坑底止水后再开挖,也可采取分段开挖措施。当地下水量较大时,宜采取机械成孔和水下浇注硷成桩措施。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