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巴山与雪峰山构造带J3-K1作用过程研究:以秭归复式褶皱带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秭归复式褶皱带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叠合部位,总体呈现穹窿-盆地型式,是构造复合、联合作用的结果,记录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与雪峰山逆冲推覆带两者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构造复合和联合过程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对秭归复式褶皱带秭归向斜、巴东复向斜和香龙山背斜的野外调查,对褶皱枢纽、相关断层、节理、缝合线等进行详细构造解析,理清了先后叠加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构造分期和配套,对变形期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重建,建立了相互作用模式,并应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秭归复式褶皱带经历两期三个阶段的构造变形:D1期以近EW向的秭归向斜和香龙山背斜为代表,秭归向斜为轴面近直立的开阔圆弧状,香龙山背斜呈轴面近直立的箱状,相关逆冲断层具由北向南逆冲的特点,可能与大巴山由NE向SW逆冲作用有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