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08年1月中下旬洛阳持续低温降雪天气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2008年1月中旬,洛阳市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天气事件,平均气温创历史同期最低;中下旬降雪日数创历史同期最多。本文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对这次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异常活跃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东移发展是降雪的主要水汽来源,中低层切变线的形成及南北摆动和低压环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来自贝加尔湖西南侧的冷空气长时间的堆积分股扩散南下为降雪提供了触发机制;冷高压的轴向、强度及位置决定了低温及降雪的持续时间,西南风速辐合、切变线及冷空气的位置某种程度可反映出强降雪的落区。欧洲数值预报产品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尤其对降雪的开始结束时间预报较好,对持续的低温天气趋势预报较成功;欧洲相对湿度预报比较稳定,700hPa和850hPa均预报90%以上对较明显降雪、预报71%~87%时对0.5毫米以下降雪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850hpa在70%以下时尽可能不考虑有降雪出现。日本传真图降水预报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漏报率大于空报率。T213格点、日本格点、德高格点降水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空报率较高。预报员对高影响天气事件及极端天气时间要有深刻的意识,站在较高的高度上树立广泛的多方位的服务意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预报的不足,极大程度上减少灾害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服务效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