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滇西南两次飑线过程的地闪演变特征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尹丽云陈小华张腾飞张杰
  • 会议时间:2013-10-23
  • 关键词:雷电天气 ; 飑线过程 ; 地闪频数 ; 演变特征
  • 作者单位:尹丽云,陈小华,张腾飞(云南省气象台 云南 昆明 650034)张杰(云南省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4)
  • 母体文献: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南京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TU9;S66
摘要
利用雷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Y-2E卫星资料对发生在滇西南的两次台风低压西行形成飑线过程的地闪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飑线过程均以负地闪占主导地位,“7.17”过程受西南低涡切变南下和 “康森”台风低压西行共同影响,正、负地闪频数峰值均出现在飑线成熟阶段,正地闪峰值超前于负地闪峰值10-15min;卫星云图上,温度梯度大值区出现在后侧,正、负地闪集中发生在冷中心区后侧的温度梯度大值区;冷空气从后侧进入飑线,飑线表现为直立深厚对流系统,云砧位于飑线前侧,雷达回波上正、负地闪密集出现在辐合线附近回波强度≥40dBz、回波顶高≥12km的强回波区域;“9.22”过程受“凡亚比”台风低压和低层东风急流西行共同影响.正地闪频数呈单峰型变化,负地闪出现3个峰值,对应着3次飑线发展,负地闪减弱阶段正地闪开始活跃;卫星云图上TBB温度梯度大值区出现在前侧,对应着密集负地闪活动,正地闪出现在负地闪后侧冷云中心;雷达回波上,前侧为倾斜入流上升区,负地闪密集出现在强回波区左后侧强度≥40dBz、回波顶高≥12km的强回波区.两次飑线过程中-10℃层回波强度的跃增总超前于负地闪的跃增6-30min左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