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丹霞山保护管理模式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侯荣丰
  • 会议时间:2011-10-22
  • 关键词:地质公园 ; 资源保护 ; 管理模式 ; 生态保护
  •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广东韶关 512300
  • 母体文献: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6届年会暨金丝峡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6届年会暨金丝峡旅游发展研讨会
  • 会议地点:陕西商南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TU2;P93
摘要
本文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4种模式:保护第一型、保护与发展并重型、保护有限,发展过度型、保护不力、地质遗产价值部分丧失型,提出了保护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治三段论,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地质公园核心区/遗产地本体不发展是硬道理,缓冲区有限发展是真理,外围景观带规划发展是第一要务。为此丹霞山的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一流的保护,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综合国内外地质公园/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丹霞山发展最理想的模式是“黄龙-九寨沟模式”;明确丹霞山组团式差异化发展战略,确保丹霞山的完整性,全面减少景区内部机动车道的规划,强化锦江-浈江水道的通行能力,加强环丹霞山度假区(带)的规划和环丹霞山快速通道的建设,适时规划建设开放丹霞山最高峰巴寨和姐妹峰等其他峰,加紧已经对外开放的丹霞景区的精品化建设,加强锦江全流域的生态保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