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京一次大雾天气成因分析及模式预报性能检验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在对2012 年3月16-17日北京大雾天气形势及能见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数据与BJ-RUC数值模拟结果,比较研究了雾的分布区域、温度、湿度、风速及液态水含量的边界层分布特征.总结雾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条件,探讨对雾霾天气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气象条件和因素,检验了BJ-RUC模式探空在本次大雾天气期间的预报性能,具体展现了此次大雾是在稳定大气层结、地面长波辐射冷却降温、充沛水汽条件下形成发展的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雾生成前,北京地区的小雨天气,使得近地面层的湿度大,且850hpa及以下为西南风转东南风,地面高压底部偏东风为大雾维持提供良好的水汽;17日温度日较差达到10度,辐射降温触发了华北雾区的形成;中纬度以纬向环流为主,大气层结比较稳定,风及湿度等各物理量分布均有利于雾的发生和维持,即大雾期间地面风向维持偏东风,风速一般在1-3m/s,浓雾持续时段从近地面25米到200米之间,风速由1m/s左右增加到2-4m/s,风力的加大有利于水汽的输送,而持续的偏东风则有利于水汽的维持;逆温层的存在是本次大雾发生的条件之一,在近地面层至850Hpa层次上均出现了逆温,对空气对流有明显抑制作用,逆温层内最大温差达6度,逆温层厚度超过1000米.2、水汽通量散度的物理量场显示16日20时北京地区为辐散区控制,17日08是850Hpa以下为辐合区控制,对应了湿度的垂直分布图,即水汽带集中在北京地区,并且近地层明显增湿.风廓线雷达数据计算的水平风速显示1-3m/s的弱的水平风速垂直高度可达800米左右;垂直上升运动则显示上升运动的高度可从地面伸展至1000米上下.3、近地面层系统性的偏东风,相对湿度和温度都在BJ-RUC模式中有很好的反映.模式探空的预报随着起报时间的接近,预报与实况接近,特别对逆温层和近地面的偏东风的预报,各时次都有较好的表现,由此导出产品的能见度也能给预报员很好的提示.BJ-RUC模式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导致PBL温度偏暖,雾消散的时间偏快.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