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在黄河上游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黎俊孙安平刘彩红赵凯
  • 会议时间:2008-10-01
  • 关键词:人工增雨 ; 微波辐射计 ; 辐射亮温 ; 气象条件 ; 降水预测
  • 作者单位:王黎俊,孙安平(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西宁 810001)刘彩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 210044 青海省气候中心,西宁 810001)赵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生态研究所,长春 811604)
  • 母体文献: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会议地点:长春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利用2003年、2004年夏秋季在青海省河南县的地基双频段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资料,在实施系统探测实验以进行辐射亮温值(TB(23.87),TB(31.65))与大气总水汽含量(Q)和云中积分液态水含量(L)值反演处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云水特征,并初步进行了降水预测及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7-9月晴天无云天气条件下,L值基本为0,表明了统计回归反演的显性.多云条件下Q值和L值分别在3.76~4.75 g/cm2,227.34~859.42g/m2的范围内.可降水云天气,Q值在5.23~8.65g/cm2间,L值在421.18~1016.37 g/m2的范围内;积雨云个例分析表明,在降雨开始前近5h的降雨酝酿期内,Q及L的增加有明显的波动,但在对流云出现并发展时,Q和L总是急剧上升,在降雨前达到一峰值;由河南站和西安站的Q,L值比较差异可以看出,Q、L值受水汽输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的人工增雨潜力有显的优势;所计算出的降水预测阈值,可作为该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指标的参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