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喜马拉雅造山带晚奥陶纪-早志留纪地质事件记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高利娥曾令森胡古月
  • 会议时间:2015-10-18
  • 关键词:古生代 ; 造山带 ; 地质特征 ; 构造演化
  • 作者单位:高利娥,曾令森(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胡古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 母体文献: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暨同位素地质应用成果学术讨论会
  • 会议地点:宁波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58;P53
摘要
为了探讨冈瓦纳超大陆在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本文较系统全面的总结、对比了南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带等冈瓦纳超大陆微陆块内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得出:南羌塘、拉萨、喜马拉雅带内古生代安第斯型俯冲作用引起的岩浆作用时间分别为:537~492 Ma、532~464 Ma、512~467Ma,南羌塘和拉萨在364~351 Ma与361~341Ma,喜马拉雅带记录了465~438 Ma、~410Ma和364~335Ma的变质作用,中羌塘记录了427~422 Ma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接着392~389 Ma和365~355Ma发生了退变质作用。同时,喜马拉雅带含有465~435 Ma期间的岩浆作用。初步得出:470~430 Ma期间,Hf同位素比值处于最高值,可能也暗示着奥陶纪-志留纪期间发生了微陆块之间的碰撞作用。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北缘地体中,蓝片岩、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变质时代为450-420 Ma北祁连包含有加里东期的俯冲杂岩。这些事实表明:喜马拉雅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诸地体记录的古生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具有可对比性,对于恢复青藏高原古生代的古地理格架具有参考意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