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D"低速层结构对S+ScS波形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俞竹琳万柯松倪四道
  • 会议时间:2010-10-17
  • 关键词:地震学 ; 低速层结构 ; S+ScS波形 ; 二维模型 ; 速度异常值
  •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安微蒙城 233500
  • 母体文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会议地点:宁波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TV1;TS9
摘要
根据Ni和Wen的文章,分别构造不同的二维模型。背景速度结构采用PREM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在核慢边界以上添加了长度为4000km,厚度为200km,速度异常值分别为-3%和-2%~-12%速度梯度的剪切波速度异常区域。然后用谱元素法(SEM)计算合成图。由于下地慢底部的D",速度异常的不同,ScS震相的到时和S+ScS整体波形形状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具体来说,由于Wen的模型速度异常值较大,所以在震中距足够大的情况下,S和ScS震相都会有更大的延迟(与PREM模型和Ni的二维模型预测的到时相比),更为重要的是理论的ScS震相在震中距95°之后仍不会与S震相重合,而在理论的合成图上可以分辨出来。虽然通过S+ScS地震波形可以得到D"层速度结构,但是其低速层的成因尚需地球动力学、矿物物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才能完全揭示出来。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更多震相的波形数据分析和多学科的探讨,以逐渐得到更为准确的更具物理意义的模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