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能源强度区域特征、空间效应与区域差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racteristics, Spatial Effect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Energy Intensity Regions
  • 作者:廖敬文 ; 侯景新
  • 英文作者:LIAO Jing-wen;HOU Jing-xin;
  • 关键词:能源强度 ; 经济增长 ; 区域特征 ; 空间效应 ; 区域差异
  • 中文刊名:NMGR
  •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5-21 09:36
  • 出版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年:2019
  • 期:v.40;No.235
  • 语种:中文;
  • 页:NMGR201903021
  • 页数:9
  • CN:03
  • ISSN:15-1011/C
  • 分类号:154-162
摘要
在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双重压力下,节能降耗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降低能源强度是缓解能源压力的关键。运用莫兰指数测度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份能源强度的集聚特征,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能源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及异质性,补充的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空间回归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已形成西北地区高能源强度集聚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低能源集聚区的区域特征;经济增长对能源强度具有阶段性的影响,呈倒"N"型曲线,现处于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脱钩阶段;虽然能源结构、技术创新和人口规模对能源强度都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区域能源强度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不同,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的突破口是控制人口规模,西部地区则需要改善能源结构。鉴于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及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区域规划来协调各区域共同降低能源强度。
        
引文
[1]Philip Andrews-Speed .China's Ongoing Energy Efficiency Drive:Origins,Progress and Prospects[J].Energy Policy,2009,(37).
    [2]赵新刚,等.产业转移视角下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收敛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1).
    [3]吴建新,等.中国省际能源强度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成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
    [4]李力,洪雪飞.能源碳排放与环境污染空间效应研究——基于能源强度与技术进步视角的空间杜宾计量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7,(9).
    [5]刘亦文,等.能源技术空间溢出效应对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影响分析[J].软科学,2016,(3).
    [6]Xiaohong Zhang,et al..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nomic Growth,Energy Consumption,Air Emissions and Ai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vestment in China[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18).
    [7]齐绍洲,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4).
    [8]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7,(8).
    [9]Lizhan Cao,Zhongying Qi.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Inverted-U Change of Historical Energy Intensity[J].Sustainability,2017,(6).
    [10]夏晨霞,王子龙.基于BP结构突变的中国能源强度及因素分解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
    [11]Zhaohua Wang,Weijun He.Regional Energy Intensity Re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Approach[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9).
    [12]廖进球,徐加涛.企业创新与能源强度[J].当代财经,2019,(1).
    [13]Burnett J W.Club Convergence and Clustering of U.S.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16.
    [14]徐康宁,等.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基于全球夜间灯光数据的检验[J].经济研究,2015,(9).
    [15]邵帅,等.中国雾霾污染治理的经济政策选择——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6,(9).
    [16]张华,丰超.扩散还是回流:能源效率空间交互效应的识别与解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5).
    [17]周世军,周勤.中国中西部地区“集聚式”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了吗?——来自20个两位数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
    [18]Anselin L.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5,(2).
    [19]城市化是能源可持续问题的关键[EB/OL].http://opinion.hexun.com/2008-11-15/111259680.html,2008-11-15.
    [20]罗若愚,张龙鹏.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转移与我国西部经济增长[J].理论探讨,2013,(3).
    [21]易罗婕,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探究教育支出的溢出效应[J].湖南社会科学,2014,(2).
    [22]韩国高,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
    [23]胡秋阳.回弹效应与能源效率政策的重点产业选择[J].经济研究,2014,(2).
    (1)数据来源于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2)数据来源于https://www.cnrds.com/Home/Index#/FeaturedDatabase/DB/GNLD/ViewName/DMSP,中国各省份灯光数据(校正后)。
    (3)“囚徒困境”在本文中指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市间的博弈,尽管西部各省市最佳选择是合作共赢走绿色发展道路,但受制于分省GDP考核机制,选择利用资源禀赋承接东部高能耗产业的省市会更早迈入现代化进程。
    (4)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数据库(MACRO) 。
    (5)该结果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计算所得。
    (6)根据国家统计局分类的三大地带: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