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An Exaggerated Academic Concept and Its Limitations
  • 作者:叶敬忠
  • 英文作者:Ye Jingzhong;
  • 关键词:三农问题 ; 农业问题 ; 农村问题 ; 农民问题 ; 农政问题
  • 中文刊名:DLXS
  • 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 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01
  • 出版单位:东南学术
  • 年:2018
  • 期:No.26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3ASH007)
  • 语种:中文;
  • 页:DLXS201805014
  • 页数:13
  • CN:05
  • ISSN:35-1197/C
  • 分类号:117-128+253
摘要
"三农问题"话语为全社会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贡献。"三农问题"是一种合称,可以作为社会传播话语,但其本身并无确切含义和实质意义。一些学者认为"三农问题"话语提出之前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是被割裂的,研究也都是孤立的,且认为西方学术界只重视单方面的"农业问题",而不会将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联系起来研究。这些判断缺乏根据。"三农问题"这一提法不仅没有成为国际认可的学术概念,而且影响了国内学术界在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方面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交流。与此同时,与中国的"三农问题"本可建立一定关联的、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国际学术概念——"农政问题",令人遗憾地被中国学术界忽视了120年。中国的农村社会研究亟需重拾"农政问题"概念。
        The discourse of the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contributes to social concern over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As a common ter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the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contain de facto no specific meaning.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the issue of rural areas and the issue of rural people are demarcated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es are isolated from one another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this discourse.They also believe that the Western academia focus only on the"issue of agriculture"instead of studying the issue of agriculture,the issue of rural areas and the issue of rural people in an integrated way.Such judgments are not well-founded.This discourse has not only failed to become an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academic concept,but also impeded the academic exchanges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on these issues.Meanwhile the"agrarian issue",a term that should have some correlation with the issues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with a profound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radition,has been?regrettably been neglected by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for 120 years.It’s time to return to the concept of"agrarian issue"in the rural studies in China.
引文
(1)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2)温铁军:《第二步农村改革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温铁军:《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D5期;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1期;温铁军:《“三农”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学理论》2004年第9期。
    (1)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5期。
    (2)《盐阜大众》报社:《“三农”报道的辩证思考》,《新闻通讯》1992年第4期。
    (3)朱竞存:《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的“三农”思想》,《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3年第5期;陈书生:《学习毛泽东过渡时期的三农一体思想》,《经济纵横》1993年第12期。
    (4)冯灼锋:《关于正确处理“三农”问题的思考》,《广东经济》1994年第4期。
    (5)张德江:《从奔小康起步,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新长征》1996年第6期;张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陈锡根:《“三农”问题及其对策刍议》,《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田力营:《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计划与市场探索》1996年第2期。
    (6)干经天、肖永平:《市场经济与正确处理“三农”问题》,《上海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傅水春:《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求实》1996年第S1期;郝爱军:《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法治农》,《河北法学》1996年第5期;《农业经济问题》编辑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与“三农”问题》,《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1期;杨树标、梁敬明、杨菁:《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三农”问题》,《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1)这里关于“三农问题”的界定以及后文关于“三农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的总结,并没有考虑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主要是为了呈现在这些方面的巨大差异性。
    (2)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新解》,《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9期。
    (3)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4)李昌平:《再向总理说实话》,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版,第55-74页。
    (5)陆学艺:《三农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0、92-108页。
    (6)柯炳生:《我国的三农问题》,《广西农学报》2008年第3期。
    (7)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8)孙雪婷:《经济社会学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9)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
    (10)高帆:《中国“三农”问题的突围之途》,《学术研究》2009年第12期。
    (11)何景熙:《我国“三农”问题的社会系统分析与思考》,《调研世界》2008年第8期。
    (12)曾长秋、刘宏艳:《近20年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3)程必定:《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14)周克任:《“三农”问题的实质、特点及其解决途径》,《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5)黄延钦:《农村社会组织:国家与市场尴尬境地的破局者——经济法视野下的“三农”问题》,《经济法论坛》2005年第3卷。
    (16)杜瑾:《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观念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版,第6页。
    (17)王少杰:《权利的贫困与“三农”问题——给予“三农”问题的法治思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8)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7期。
    (1)温铁军、孙永生:《世纪之交的两大变化与三农新解》,《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9期。
    (2)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应星:《“三农”问题新释——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三重分析框架》,《人文杂志》2014年第1期。
    (4)程必定:《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5)王国顺、禹新荣:《敢问路在何方: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吴太贵、陈湘舸:《“新三农”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6期。
    (6)温铁军:《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D5期。
    (7)温铁军:《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D5期;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陆学艺:《走出“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困境》,《读书》2000年第5期;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改革》2002年第2期。
    (8)张改清、王万山:《中国“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解决策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年第1期;刘鹏、王文亮:《“三农”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经济经纬》2005年第2期;叶祥松:《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9)周脉伏、稽景涛、左臣明:《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村市场化改革》,《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赵磊:《“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10)文小勇、石颖:《“三农”问题:社会公正与社会排斥》,《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林凌:《谁来代表农民的利益》,《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第10期。
    (11)杜瑾:《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观念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版,第28-31页;吴太贵、陈湘舸:《“新三农”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6期。
    (12)杨万东:《中国“三农”问题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6期。
    (1)曾长秋、刘宏艳:《近20年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柳欣、冯素杰:《“三农”问题新论——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程必定:《中国的两类“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思路》,《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3)茅于轼:《“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周克任:《“三农”问题的实质、特点及其解决途径》,《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赵磊:《“三农问题”的市场经济理论解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5)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韩俊:《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与政策展望》,《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1期。
    (6)陆学艺、杨桂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7)马宝成:《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与未来》,《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1期。
    (8)李强、王钊:《三农的独立性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转变》,《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3期。
    (9)温铁军:《小农均平地权与农业规模经营》,《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缓解三农问题的道路之辩》,《绿叶》2008年第11期。
    (10)澎湃新闻网:《当前中国三农政策中的三大派别》,2015年2月11日,http://m.thepaper.cn/newsD etail_forward_1302826?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访问时间:2018年7月12日。
    (11)王国顺、禹新荣:《敢问路在何方: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12)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3)胡必亮:《究竟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林毅夫:《入世与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期;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4)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1)检索时间截至2018年2月9日。
    (2)诚然,即便所指的“三农问题”是一致的,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也可能各不相同,但由于所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相同,因此在此情况下,关于同样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的比较是有共同基础的,因而也是有意义的。
    (1)(2)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5期。
    (3)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第1期;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缓解三农问题的道路之辩》,《绿叶》2008年第11期;温铁军:《“三农问题”的三个维度考量》,《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2月22日。
    (4)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5)(8)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6)(7)亨利·伯恩斯坦:《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汪淳玉译,叶敬忠译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6、153-72页。
    (1)江永红、李华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百年三农问题再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2)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新小农阶级:帝国和全球化时代为了自主和可持续性的斗争》,潘璐、叶敬忠译,叶敬忠译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3)考茨基:《土地问题》,梁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7页。该著作以德文撰写,1899年正式出版,书名为Die Agrarfrage,在英语世界里被固定译为The Agrarian Question,且Agrarian Question成为学术界通用的学术概念,我将之译为“农政问题”。该著作在国内被通译为《土地问题》。英文版参见:Kautsky,Karl,1988,The Agrarian Question,2vols,London:Zwan.
    (4)吴春梅:《近代中国社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及其规划》,《光明日报》2006年9月4日。
    (5)王国顺、禹新荣:《敢问路在何方: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10期。
    (1)杨明伟:《从三大视角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第3期。
    (2)朱竞存:《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的“三农”思想》,《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3年第5期;陈书生:《学习毛泽东过渡时期的三农一体思想》,《经济纵横》1993年第12期。
    (3)干经天、肖永平:《市场经济与正确处理“三农”问题》,《上海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周新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三农”思想比较》,《探索》2009年第9期。
    (4)孟志中:《深化邓小平“三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5)对“三农问题”话语之重要意义的最大讽刺莫过于这样的分析和结论:农民作为一类经济主体、农业作为一类经济活动、农村作为一类生产生活地理区域,在一般意义上,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实中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紧密关联导致了三者低水平发展的恶性循环。“三农问题”之所以被关联在一起是因为政策和人们的意识把农民、农业和农村始终捆绑在一起,这是问题的根源。“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在于拆解“三农”,即打破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现实关联(详见:李强、王钊:《三农的独立性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转变》,《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3期)。
    (6)江永红、李华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百年三农问题再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10期。
    (1)(3)(12)贾俊民、葛文光:《关于三农概念与三农问题提法的考察》,《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5期。
    (2)(6)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4)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土地私有化的理论逻辑——缓解三农问题的道路之辩》,《绿叶》2008年第11期;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源导刊》2009年第2期。
    (5)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7)李培林:《全球化与中国“新三农问题”》,《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8)曹锦清:《三农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农中国》2004年第2期。
    (9)贺雪峰、魏华伟:《当前三农问题中的十个辩证关系》,《理论视野》2010年第3期。
    (10)黄延钦:《农村社会组织:国家与市场尴尬境地的破局者——经济法视野下的“三农”问题》,《经济法论坛》2005年第3卷。
    (11)渠桂萍、白宏钟:《历史视野下的“三农问题”——“中国农村问题的历史积淀与现代趋向”会议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13)在此无法列举出中文文献中的所有英文翻译方式,但至少有:agriculture/farming,countryside/rural area/farming area/villages/rural society,farmers/peasants。
    (1)陈锡根:《“三农”问题及其对策刍议》,《社会科学》1995年第8期。
    (2)关于“农政问题”概念的知识考古,作者另有专文论述,暂定名:《农政问题:被忽视的学术概念及其传统》。
    (3)这是因为,其他各国直至今日也未有“三农问题”的提法。
    (1)这里的“民粹主义”不是指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策略的政治民粹主义,即不是指政治人物轻言许诺、乱开政治支票、讨好和收买底层民众的做法,而是指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农业民粹主义,或称为“实体主义”。参见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页。马龙闪:《有关俄国民粹主义评价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报》2007年8月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