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论纲——从东晋到晚清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search Outline of 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ese Buddhism——From Eastern Jin to Late Qing
  • 作者:李小荣 ; 杨遇青
  • 英文作者:Li Xiaorong;Yang Yuqing;
  • 关键词:汉传佛教 ; 佛教文学 ; 文学思想史
  • 中文刊名:DLXS
  • 英文刊名: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1
  • 出版单位:东南学术
  • 年:2019
  • 期:No.26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禅宗语录文学特色之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6AZW007);; 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传统宗教与中国文学研究”(闽委教思[2018]46号);; 中青年理论人才资助项目“汉传佛教与古代文论的关联性研究”(闽委教思[2018]1号)
  • 语种:中文;
  • 页:DLXS201901020
  • 页数:20
  • CN:01
  • ISSN:35-1197/C
  • 分类号:199-217+253
摘要
佛教东传华夏之后,从东晋开始对中国文化的许多领域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目前国际汉学界还没有较为系统的论述。东晋到晚清的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初步构想大致有:研究对象的确立依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不同历史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之,作为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掘的全新领域,很值得中国文学思想史和中国宗教文学思想史方面的学者予以全面关注。
        Since the Eastern Jin Dynasty,Buddhism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any fields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it spread east to China. However,in the international sinological circles,there is no systematic discussion on the research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Some preliminary ideas about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ought in Chinese Buddhism from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y include: the basis of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objects,the us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major and difficul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In a word,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bject,it is a new field that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deserves full attention by scholars in the fields of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and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us literature thought.
引文
(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1)黄翔鹏(1927-1997)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分期研究及有关新材料、新问题》中自谦地说:“我是一个没有写过音乐史的音乐史工作者。……我没有写过史,只下了综合的功夫。”(《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版,第219页。)黄先生提倡的综合研究,对本文研究对象“中国汉传佛教文学思想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此外,其《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乐问》,第1-102页)则表明先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可惜天不假年,其已有的“大概而模糊”的答案未能变成清晰的音乐史巨著。不过,其“百问”中有很多的提问方式及所问内容,给了我们良多启迪,如:第36问“相和、清商,三调异同”中提醒研究者“千万不能把当时音乐情况的‘一斑’,率尔当做了‘全豹’”(《乐问》,第54页);第62问“宋、元寺观,何无伎乐之盛而得传承妙曲”(《乐问》,第80页);第99问“古今夷夏,今之中西关系问题总论”;第100问“古与今问题总论。后出材料可以作前事之证吗?埋藏物(考古材料)可以;口传、习尚、遗风也可以吗”(《乐问》,第102页);等等,不一而足,皆是发人深省之问。
    (2)李小荣:《汉译佛典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李小荣:《晋唐佛教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22页。
    (1)李舜臣:《20世纪以来僧诗文献研究综述》,《文学遗产》2013年第5期。
    (1)参见骆玉明:《中国文学的路——谈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复旦学报》2011年第5期。
    (2)李春沐、王馗:《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1)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2)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50页。
    (3)参见陈坚:《护教学还是宗教学:汉语佛教研究方法的再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唐忠毛:《“学”“证”之间──近代以来佛教研究方法的困境及其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9页。
    (5)《大藏新纂卍续藏经》第75册,河北省佛教协会2006年版,第357页上栏。
    (1)参见谢世雄:《圣典与传译——六朝道教经典中的“翻译”》,《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年9月。
    (1)参见徐世民:《“滋味”说与佛教:基于对新材料的考查》,《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2)Kieschnick John:The Eminent Monk: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3)陆扬:《解读〈鸠摩罗什传〉:兼谈中国早期佛教文化与史学》,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2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宫井里佳、本井牧子编著:《金藏论:本文と研究》,临川书店(日本京都)2011年版。
    (1)陈开勇:《南朝民歌〈四月歌〉所反映的民俗佛教内容研究》,《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许云和:《六朝释子创作艳情诗的佛学观照》,《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
    (2)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正平:《由“沈宋”看宫廷诗人与初唐佛教》,《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见蒋寅:《大历诗僧漫议》,《广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孙昌武:《“江左诗僧”和中唐诗坛》,《文坛佛影》,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7-232页。
    (3)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与佛教》,《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
    (1)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年版。
    (2)胡遂:《佛教与晚唐诗》,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李红霞:《西蜀词和南唐词辨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参见王秀林:《试论李煜诗词中的佛教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陈葆真:《李后主和他的时代:南唐艺术与历史论文集》,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5)黄有福、陈景富:《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4页。
    (1)参见李江峰:《唐五代诗格南北宗理论探析——以王昌龄〈诗格〉和贾岛〈二南密旨〉为中心》,《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付佳奥:《从正变到句法:唐代先后两种南北二宗论新探》,《中国韵文学刊》2016年第2期。
    (2)王振复:《唐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蔡宗齐:《唯识三类境与王昌龄诗学三境说》,《文学遗产》2018年第1期。
    (3)姚君喜:《意境形成的哲学基础探源》,《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佛祖统纪》卷47载宋孝宗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册,第430页上栏。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58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691页。
    (2)皮朝纲:《禅宗诗学著述的历史定位──兼论中国美学学科文献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黄启江:《一味禅与江湖诗──两宋文学僧与禅文化的蜕变》,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黄启江:《南宋六文学僧纪年录》,学生书局2014年版。
    (2)李舜臣:《辽金元佛教文学史研究刍论》,《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高华平:《〈全辽文〉与辽代佛教》,《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江静:《日藏宋元禅林赠与日僧墨迹考》,《文献》2011年第3期。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9-101页。
    (1)常建华:《明清时期的佛教信仰》,《文史知识》1991年第5期。
    (1)陆草:《论魏源的禅诗及其净土信仰》,《周口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
    (2)陈衍:《石遗室诗话》,钱仲联编校:《陈衍诗论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9页。
    (3)章念驰:《章太炎与佛教的关系及其佛学特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4)钟明奇:《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张兵:《论王国维〈人间词〉的多维文化背景》,《重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沈燕青:《明清时期福建的旅日僧侣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八桂侨刊》2000年第2期。
    (2)孙少飞:《石濂大汕赴越南弘法探析——基于〈海外纪事〉的考察》,《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