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连续”与“突破”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ssues of “Continuity” and “Breakthrough” in Max Weber's Theory
  • 作者:吾淳
  • 英文作者:WU Chun;
  • 关键词:韦伯 ; 宗教 ; 传统 ; 连续 ; 突破
  • 英文关键词:Max Weber;;religion;;tradition;;continuity;;breakthrough
  • 中文刊名:SSF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4
  • 出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8;No.264
  • 基金: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项目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FS201901003
  • 页数:8
  • CN:01
  • ISSN:31-1120/C
  • 分类号:24-31
摘要
"连续性"与"突破性"这一对应范畴是由张光直明确提出并清晰表述的。马克斯·韦伯并没有使用"连续"与"突破"这样的语词或概念,但在其有关宗教社会学理论中其实又明确涉及或包含了"连续"与"突破"这样的问题。按照韦伯的观点,中国的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都属于传统主义的宗教,换作张光直的概念,就是都属于"连续性"的宗教;而犹太教是发生了革命的宗教,也就是属于"突破性"的宗教。犹太教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没有偶像、没有祭祀、没有巫术、没有占卜,同时,伦理成为犹太教的核心内容。韦伯指出,这样一种宗教伦理,也可以说伦理宗教一经产生,便与任何其他古老的宗教传统区别开来,并成为后续的世界性宗教的基础。这些正是"突破性"宗教与"连续性"宗教区别之所在。
        The corresponding categories"continuity"and"breakthrough"were put forward and elaborated by Zhang Guangzhi. Max Weber did not directly use such words as"continuity"and"breakthrough",but his religious sociology theories involved or included issues of"continuity"and "breakthrough". In Weber's opinion,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Indian Brahmanism and Buddhism are traditional religions. In Zhang Guangzhi's opinion,they are"continuity"religion. Judaism is the revolutionary religion,and is also the"breakthrough"religion. "Breakthrough"of Judaism includes no idol,no sacrifice,no witchcraft,and no divination,and ethics is the key of Judaism. Max Weber argues that once ethic religion is established,it will be separated from other old religions and becomes the basis of the world religions. These features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breakthrough"religion and"continuity"religion.
引文
(1)可见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有《韦伯作品集》,其中包括:《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其中含有《儒教与道教》),2004年版;《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2005年版;《古犹太教》,2007年版;《宗教社会学》,2005年版。
    (2)此处引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中的译本。
    (3)《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4)《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63页。
    (1)《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64页。
    (2)《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12页。
    (3)《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10页。
    (4)《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24页。
    (5)《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55页。
    (6)《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83页。
    (7)《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77页。
    (8)《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82-283页。
    (9)《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61页。
    (10)《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77页。
    (11)《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70页。
    (1)《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242-243页。
    (2)《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308页。
    (3)《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4)《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75页。
    (5)《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65页。
    (6)《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177页。
    (7)《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410页。
    (8)《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152页。
    (9)《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152页。
    (10)《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152页。
    (11)《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282页。
    (1)《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24-325页。
    (2)《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35页。
    (3)《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54-355页。
    (4)《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58-359页。
    (5)《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59页。
    (6)《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57页。
    (7)《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8)《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31页。
    (9)《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78页。
    (1)《韦伯作品集》第10卷《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第377-378页。
    (2)见《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注。
    (3)《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40页。
    (4)《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41页。
    (5)《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50页。
    (6)《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09页。
    (7)《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64页。
    (8)《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84页。
    (9)《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335页。
    (10)《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88页。
    (11)《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85页。
    (1)《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25页。
    (2)《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53页。
    (3)《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80页。
    (4)《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84页。
    (5)《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29页。
    (1)马克斯·韦伯:《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载《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译本,第11、1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本这段文字见《韦伯作品集》第5卷《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第469页。
    (2)有关犹太教产生的特殊或偶然条件,笔者也有过专门的研究,可见《论普遍必然的宗教与宗教革命》(《犹太研究》2004年总第3期)、《一神宗教何以可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再论一神宗教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也可见拙著《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第八篇“作为参照的亚伯拉罕宗教系统”,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64页。
    (4)《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64-165页。
    (5)《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85页。
    (6)《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416页。
    (1)《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14页。
    (2)《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253页。
    (3)《韦伯作品集》第8卷《宗教社会学》,第43页。
    (4)《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375页。
    (5)《韦伯作品集》第11卷《古犹太教》,第29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