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剩余价值国际转移与一般利润率变动:41个国家的经验证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Surplus Value and the Change of General Profit Rate: Evidence from 41 Countries
  • 作者:王智强
  • 英文作者:Wang Zhiqiang;
  • 关键词:剩余价值国际转移 ; 剩余价值率 ; 资本有机构成 ; 一般利润率变动
  • 英文关键词: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surplus value;;rate of surplus value;;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change of general profit rate
  • 中文刊名:SJJJ
  •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 机构: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世界经济
  • 年:2018
  • 期:v.41;No.48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8CJL007)“剩余价值转移及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研究”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SJJJ201811002
  • 页数:22
  • CN:11
  • ISSN:11-1138/F
  • 分类号:5-26
摘要
剩余价值国际转移对利润率变动的重要影响为学术界普遍忽视。本文基于马克思市场价值理论分析了剩余价值国际转移,并将其纳入利润率决定体系,重新考察了利润率变动。理论研究表明,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引起剩余价值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转移,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利润率有正效应,在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下,利润率可能下降、不变或上升。基于经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对利润率确实有正效应,其与剩余价值率的正效应大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负效应,利润率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上升。剩余价值国际转移导致利润率下降规律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造成的限制存在国际差异。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surplus value on the variation in the profit rate has been generally ignored in academic circles.Based on Marx's market value theor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surplus value,and by incorporating this into the profit rate determination system,it re-examines the change in the profit rate.Theoretical studies show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value formation,surplus value is transferred from countries with low labour productivity to countries with high labour productivity.The rate of inter-country surplus value transfer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fit rate.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ate of inter-country surplus value transfer,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and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the profit rate may decline, fluctuate or rise.Based on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of 41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between 2000 and 2014,we find that: the rate of inter-country surplus value transfer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fit rate;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surplus value rate and the rate of inter-country surplus transfer is greater than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the profit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labour productivity.The continued surplus value transfer from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alleviated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the decline of profit ra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引文
巴尔塔基(2010):《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白仲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白暴力、王智强(2015):《劳动力价值国际差异的形成与跨国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期。
    鲍特凯维茨(1987):《马克思体系中的价值计算和价格计算(二)》,载中央编译局编《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48辑,北京:人民出版社。
    布劳格(2009):《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学明、张志孚(1997):《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名著提要》中卷,重庆:重庆出版社。
    丁堡骏(1999):《转形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丁堡骏(2010):《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当代经济研究》第10期。
    房宁(2004):《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与矛盾》,《科学社会主义》第1期。
    冯金华(2015):《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一个新的解释》,《学习与探索》第5期。
    高峰(1983):《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哈曼(2008):《利润率和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丁为民等译),《国外理论动态》第10期。
    霍华德、金(200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顾海良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晓音、宋树理(2017):《基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型的国际价值量决定机理研究》,《世界经济》第10期。
    罗宾逊(1962):《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纪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默(2007):《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汪立鑫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艳(2007):《马克思主义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的动态模型》,《海派经济学》第2期。
    孟捷、冯金华(2016):《非均衡与平均利润率的变化:一个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世界经济》第6期。
    彭必源(2008):《对国外学者非议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1期。
    王晋斌(2007):《金融控制政策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10期。
    王永治、王振之(1983):《价格与供求》,《经济研究》第6期。
    王智强(2015):《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财富跨国转移:以全球铁矿石行业为例》,《当代经济研究》第12期。
    谢富胜、李安、朱安东(2010):《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徐春华(2016):《危机后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表现、国别差异和影响因素》,《世界经济》第5期。
    张杰、周晓艳、李勇(2011):《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R&D?》,《经济研究》第8期。
    置盐信雄(2010):《技术变革与利润率》(骆桢等译),《教学与研究》第7期。
    Dumeil,G.and Levy,D.“The Profit Rate:Where and How Much did it Fall?Did it Recover?(USA 1948-2000).”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2,34(4),pp.437-461.
    Kliman,A.“The Profit Rate under Continuous Technical Change.”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88,20,pp.283-289.
    Kliman,A.and McGlone,T.“A 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Value Theory.”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1(1),pp.33-59.
    Koopman,R.;Wang,Z.and Wei,S.“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104(2),pp.459-494.
    Lebowitz,M.“Marx's Falling Rate of Profit:a Dialectical View.”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1976,9(2),pp.232-254.
    Moseley,F.“The Rate Profit and Future of Capitalism.”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97,29(4),pp.23-41.
    Okishio,N.“Competition and Production Price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25(4),pp.493-501.
    Shaikh,A.and Tonak,A.Measur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Account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pp.72-75.
    Weisskopf, T.“Marxian Crisis Theory and the Rate of Profit in the Postwar U.S.Economy.”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3(4),pp.341-378.
    Wollf,E.N.“The Rate of Surplus Value in Puerto Rico.”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5,83(5),pp.935-950.
    (1)马克思、恩格斯(1976,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59页。
    (3)布劳格指出,马克思认为利润率是趋于下降的,但同时又存在着几个因素阻止这一下降趋势,既然如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润率到底是下降还是上升是不一定的,凭什么肯定利润率必然下降呢(陈学明和张志孚,1997)。
    (4)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1页。
    (5)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6页。
    (6)马克思(2004,中译本):《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5页。
    (7)马克思、恩格斯(1974,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12页。
    (8)马克思、恩格斯(1980,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02页。
    (9)何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是学术界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一些学者主张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王永治和王振之,1983);一些学者主张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丁堡骏,2010);还有些学者主张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冯金华,2015)。在国际层面,大多学者只考虑第一种含义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也有些学者指出两种含义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国际价值(刘晓音和宋树理,2017)。至于何种含义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国际价值,本文不予讨论。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假定对于任意一种商品,世界上所有生产该商品的部门生产的商品总量恰好满足世界市场的需求,即任意一种商品的第一种含义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乘以世界总产量恰好等于第二种含义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国际价值量。
    (10)马克思(2004,中译本):《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0页。
    (11)商品按照国际价值、国际生产价格与国际垄断价格进行交换,均会引起剩余价值国际转移,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引起的剩余价值国际转移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三重结果,即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同时提高对一般利润率的综合影响,因此,该部分仅说明与劳动生产率国际差异相关的国别价值转化为国际价值所引起的剩余价值国际转移。
    (12)马克思(2004,中译本):《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4页。
    (13)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国家利润率r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国家利润率r高。由于亚洲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比欧洲国家的低,因此,虽然亚洲国家的剩余价值率比欧洲国家的低,但是亚洲国家的利润率r却比欧洲国家的高。
    (14)实际上可测算出173个国家的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和43个国家的一般利润率,本文选取两者共同包含的42个国家的两种数据,这42个国家基本涵盖了全球的主要经济体,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
    (15)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在计算一般利润率时,不变资本等于预付的固定资本与耗费的不变流动资本之和(高峰,1983;Kliman,1988);然而,由于无法获取国际层面的预付固定资本即固定资本存量数据,因此本文参照一些研究者的做法(置盐信雄,2010),用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度量不变资本。
    (16)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6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1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97页。
    (19)关于对WIOD投入产出数据的精简描述可参见徐春华(2016)的研究。
    (20)不变资本要素价值与工人工资是通过直接影响资本有机构成与剩余价值率而影响一般利润率的,为了避免变量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共线性,本文不再对这两种因素进行控制。
    (21)按照巴尔塔基(2010,中译本)的观点,对于非平衡面板,Swamy-Arora(方差分析法(ANOVA)的一种)的回归系数估计结果相对较好,最大似然估计的标准误估计结果相对较好,就本文所选取的样本而言,两者的估计结果与固定效应法(FE)的估计结果差异很小。限于篇幅本文只报告FE方法的估计结果。
    (22)借鉴Koopman等(2014)的研究,本文利用WIOD提供的投入产出表以及OECD提供的计算总出口中增加值来源的方法测算出各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值。
    (23)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具体考察sdln f对sdln s′、sdln o的影响大小,利用已有数据分别对sdln f与sdln s′、sdln f与sdln o进行回归(固定效应),得到的结果为:sdln f与sdln s′的回归系数为0.813,t值为11.87,R2为0.197,观测值为615;sdln f与sdln o的回归系数为0.725,t值为15.68,R2为0.300,观测值为615。
    (24)限于数据,本文仅验证了当剩余价值国际转移率与剩余价值率的综合效应大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负效应时,一般利润率趋于上升的情况。笔者认为,随着数据的延续和扩展,前两种情况能够得到验证。
    (25)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8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2009,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7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