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新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ic Mod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作者:郭亚军
  • 英文作者:GUO Ya-jun;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现代性 ; 新发展
  • 中文刊名:GXS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
  •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 出版日期:2019-04-18
  • 出版单位: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0
  • 语种:中文;
  • 页:GXSX201902005
  • 页数:5
  • CN:02
  • ISSN:45-1250/D
  • 分类号:26-30
摘要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认识包括现代性内生于现代生产、现代性外化于工业化、理性是现代性的主要标志等,而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性,在方法论意义上、时代性上、理论与实践方面均具有相通之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是当今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一把钥匙。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色:坚持并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价值导向,建立"五位一体"的现代性发展格局,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引文
[1]丰子义.现代性:危机中的重建[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
    [3]郗戈.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性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5-13(06).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3-06-26)[2019-02-26].http://cpc.people.com.cn/n/2013/0626/c64094-21981531.html.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6]杨胜群,闫建琪.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09:13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