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马克思对审美自由内在矛盾关系的逻辑解决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rx's Logical Solu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Aesthetic Freedom
  • 作者:黄力之
  • 英文作者:Huang Lizhi;
  • 关键词:马克思 ; 劳动自由 ; 审美自由 ; 意识形态 ; 市场机制
  • 中文刊名:STUD
  • 英文刊名:Studies on Marxism
  • 机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马克思主义研究
  • 年:2019
  • 期:No.226
  • 语种:中文;
  • 页:STUD201904004
  • 页数:13
  • CN:04
  • ISSN:11-3591/A
  • 分类号:29-40+169
摘要
马克思终生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审美自由属于人的自由范畴。马克思提出了审美自由三大内在矛盾及其逻辑解决:就劳动自由与审美自由的关系而言,劳动自由是审美自由的基础和来源,而审美自由标志了更高的人性自由;就意识形态与审美自由的关系而言,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妨碍审美自由的外在特征,但那种追求整个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自由本质上是一致的;就市场机制与审美自由的关系而言,市场机制解构了审美自由,但审美自由总会以人格形式而存在,审美自由永远是文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对三大内在矛盾关系的逻辑解决,证实了审美自由对人具有终极的价值意义。
        Marx pursued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ll his life,and aesthetic freedom belonged to the category of human freedom. Marx put forward thre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aesthetic freedom and their logical solut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freedom and aesthetic freedom,labor freedom is the basis and source of aesthetic freedom while aesthetic freedom symbolizes higher human freedom.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y and aesthetic freedom,the ideology of class society has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that hinder aesthetic freedom,but the ideology that pursues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human freedom is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aesthetic freedom.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mechanism and aesthetic freedom,market mechanism deconstructs aesthetic freedom while aesthetic freedom always exists in the form of personality,and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civilization. Marx's logical solution to the thre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proves that aesthetic freedom is of ultimate value to human beings.
引文
[1][德]黑格尔:《美学》全3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匈]卢卡奇:《审美特性》(上、下),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美]李普曼:《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4][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5][英]鲍桑葵:《美学三讲》,周煦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6][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
    (1)[德]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314页。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下),韦卓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95页。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43-44页、第48页。
    (5)[德]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381、399页。
    (6)[德]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344-345页。
    (7)[德]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288页。
    (8)[英]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7-8、2页。
    (9)[德]席勒:《席勒经典美学文论》,范大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第21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17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页。
    (14)在哲学、美学界,由于对“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自己固有的尺度”存在不同的理解,导致对“美的规律”也产生不同的解读。但是,复杂的问题自有其简单的一面,那就是马克思在这里非常明确表达的意思,即人之不同于动物,在于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自由处置对象,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赫·马尔库塞称,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而不是按照他自己的需要这个尺度生产。在这种自由中,人再生产出‘整个自然界’,在改变和占有它的同时,使自然界与他自己的生活一起不断发展,就是在这种生产满足不了直接需要的时候也是如此”(《关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材料》,见中央编译局编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3-314页)。
    (15)[美]罗伯特·赖特:《非零和时代:人类命运的逻辑》,于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15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2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33-63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9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133、13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24)[匈]T.平库斯编:《卢卡契谈话录》,龙育群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25)[德]海涅:《海涅散文选》,钱春绮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第246-247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7)[英]S.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26页。
    (2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8页。
    (3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61-6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5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9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36)[英]S.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梅绍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421页。
    (3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00页。
    (3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99-10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