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utual-Aid Social Care in Rural Area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 作者:刘妮娜
  • 英文作者:LIU Ni-na;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 关键词:互助型社会养老 ; 人口老龄化 ; 农村社会 ; 中国特色
  • 英文关键词:mutual-aid social care;;population ageing;;rural society;;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中文刊名:HNN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8;No.71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7149073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项目(2018QN069);; 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SRC015)
  • 语种:中文;
  • 页:HNNA201901012
  • 页数:11
  • CN:01
  • ISSN:44-1559/C
  • 分类号:125-135
摘要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的发展形式,是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它扎根于农村传统的亲邻互助网络,其本质在于经济互助,表现为有组织地发动邻里、志愿等社会力量,充分利用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的闲置时间、资源低成本地相互帮助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将其作为重要实施方略,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其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资金互助为基础,以组织动员为抓手,以服务互助为重点,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要阵地,创新各类互助养老模式,着力形成稳定多元的资金来源,培育互助队伍,增加互助内容,从无偿到无偿、低偿相结合,探索建立标准规范的服务管理评估制度,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互联互通,最终尝试建立圈层化、整合化、网络化、制度化的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
        Mutual-aid social care is the form of social ca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family care in rural areas.It is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neighboring and mutual-aid network.The essence is the economic mutual-aid and mobilizing social forces,resources and idle time of all kinds of people especially the elder people,to help each other at a low cost.We should take it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ctively addressing population age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ath of developmen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first,to form a stable and multiple sources of funds on the basis of economic mutual assistance;second,to effectively utilize various operating subjects and human resources,that is taking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as the grasp;Thirdly,to focus on services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content of mutual assistance and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mutualaid.Finall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and institutional services and establish mutual-aid social care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 of rating-circle,internalization,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引文
[1]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2-75.
    [2]周娟,张玲玲.幸福院是中国农村养老模式好的选择吗?---基于陕西省榆林市R区实地调查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6(5):51-64.
    [3]刘妮娜.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J].人口研究,2017(4):72-81.
    [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陆绯云.苏南农村的社会支持与社会保障体系---历史与现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6]费孝通.社会学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7]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
    [8]阎云翔.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MAUSS M.The Gif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
    [10]SCOTT J.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M].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11]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2]李学如,陈勇.清代宗族义庄的发展---以苏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4(1):60-69.
    [13]王卫平.从普遍福利到周贫济困---范氏义庄社会保障功能的演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9(2):198-202.
    [14]宋宝安,赵定东.乡村治理:宗族组织与国家权力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J].长白学刊,2003(3):85-89.
    [15]胡叠泉.从互助到市场:农村丧葬服务变迁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双峰县石村为个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32-138.
    [16]王振威.“低效”但“有用”的黎族农业生产互助:被构建出来的社会需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0-64.
    [17]李灿松,戴俊骋,周智生.不在场的地方社会关系再生产---云南省大理州鹤庆村寨中的民间互助组织帮辈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44-48.
    (1)2012年,国务院即明确提出现阶段要在农村探索推行新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2)根据2014年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民政工作报告》,仅2014年一年我国政府就支持建设了3.33万个农村幸福院项目。
    (1)互助型社会养老与老年人购买高水平、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娱、照护服务并不冲突,这只是为大多数农村购买能力相对不足的老年人提供的相对低水平的服务和帮助的一种选择。
    (1)即便如此,上升为互助文化和“习惯法”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助行为还依然广泛存在,少数民族的新型民间互助组织,如帮辈等将分散的村民重新联系起来,也形成了维系村寨互助关系持续发展的新模式[16-17]。
    (2)正因如此,中国农村互助养老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公益、慈善的理念和行为。
    (3)资金互助狭义上是指老年人朋辈间的资金上的互相帮助、共兑开销,广义上也包括互助金融、相互保险、政府和村集体资金支持、社会捐赠等。服务互助主要指老年人朋辈和代际间的日常生活上的互相扶助,以及健康老人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照护。文化互助主要指老年人朋辈和代际间的日常交往、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活动等。
    (4)非正式互助指亲属、朋友、邻里之间的互助。正式互助指有组织的互助,这些组织包括社会组织、企业、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等。广义的社会互助是包含家庭互助的,本文所提出的由家庭互助走向社会互助,并非指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替代关系,而是通过整个社会的互助合作,也相应促进社会的重要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换言之,社会互助是为了补充家庭互助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促进家庭互助。
    (1)社区居家互助是指老年人主要居住在家中,依托社区照护中心、托老所、幸福大院、互助据点等,在生活区及其周边区域,获得并向他人提供资金、服务、文化上的互助。机构互助是指老年人主要居住在养老机构中,一般有专业服务人员服务,但仍会通过互助的形式,满足自己和他人资金、服务、文化上的互助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建设的幸福互助院的特点是收纳健康老年人、免费入住、分摊伙食、相互照顾,介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但笔者认为,这反而是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健康老年人更倾向于居住在自己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才是集中起来的机构养老的主要目标群体。因此,农村互助幸福院可以看做农村互助型机构养老的雏形,未来主要还是向公建民营的机构养老转变。
    (1)可探索试点政府主导的多层级互助保险和多元化的互助资金来源共同支撑的农村互助型照顾保险。
    (2)伴随乡村振兴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常态化,农村老年人范围将从农村户籍老年人扩大为在农村居住的所有城乡老年人。
    (1)很多这类农村也已经建成或正在(即将)建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笔者认为这种设施建设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其将资金投入到使用率和使用年限低的设施建设上,不如投入到老年人真实的互助服务上。
    (2)本研究的典型案例资料主要是笔者于2014-2017年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农村老龄研究”课题、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课题、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资助课题“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时收集得到。互助型社区居家养老的调研对象包括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狼垡二村、延庆县井庄镇北地村和王仲营村、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下宅村、安吉县报福镇报福村和洪家村、杭垓镇磻溪村;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李窑村;河南省夏邑县车站镇刘堤圈村、信阳市平桥区五里店办事处郝堂村;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三星镇河山村、芦山县清仁乡大板村和横溪村;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智新镇光新村、东盛涌镇东盛涌村和龙山村。互助型机构养老的调研对象包括北京市延庆县井庄镇敬老院、怀柔区渤海镇敬老院;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敬老院、安吉县万康托养院、桐庐县分水镇塘源村养老院;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南黄村养老院;河南省夏邑县车站镇幸福院、车站镇福星苑老年公寓、基督教活水泉老年公寓;吉林省延吉市八道康乐长寿园。
    (1)养老机构可以纳入其中,也可以在养老机构内部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进行有秩序、有回报的互助。
    (2)但即便文化互助和老年餐桌开展的好的地区,参加人群覆盖面还是相对局限,尤其是在比较大的行政村中,仍以身体状况较好且距离村养老照顾中心较近的老年人为主。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