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网络犯罪的代际演变、刑法样本与理论贡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Criminal Law Sample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Cyber Crime in China
  • 作者:于志刚
  • 英文作者:YU Zhigang;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网络犯罪 ; 立法样本 ; 刑事政策 ; 话语体系 ; 理论贡献
  • 英文关键词:cyber crime;;legislation sample;;criminal policy;;discourse system;;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 中文刊名:SDFX
  • 英文刊名:Legal Forum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3-10
  • 出版单位:法学论坛
  • 年:2019
  • 期:v.34;No.182
  • 基金: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立犯罪记录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研究》(17ZDA132)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FX201902001
  • 页数:11
  • CN:02
  • ISSN:37-1343/D
  • 分类号:6-16
摘要
以网络在网络犯罪中的地位看,网络犯罪先后经历了以网络为对象的犯罪、以网络为工具的犯罪和以网络为空间的犯罪三个发展阶段。目前的网络犯罪呈现三个阶段交织并行的样态,其中以网络为空间的犯罪在网络犯罪整体比例趋重,并成为中国网络犯罪不同于别国的重大差异。中国网络犯罪的司法实践与立法走向,逐步确立了以"共犯行为正犯化"、"预备行为实行化"、"平台责任"为核心的具有内在统一逻辑的宏观回应路径,微观回应路径则是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格外关照。以上构成了中国对于网络犯罪治理的刑法样本及其理论贡献。中国刑法应进一步坚守自身的学术使命,强化自身的实践自觉,推动网络刑法的逻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成熟。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network in cyber crime, 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development phases, including the crime of taking network as targets, the crime of taking network as tools and the crime of taking network as space. Currently, the cyber crime presents the state which three phases interleave and parallel with each other. The crime of taking network as space is taking a bigger part in cyber crime, which i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cyber crime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justice practice and legislative trend of China's cyber crime,gradually establish a internal logical macroscopic responding path which takes "treating accomplice as perpetration", "preparatory acts of implementation" and " liability of the platform" as cores. Meanwhile,the microscopic responding path is the strong sanction toward the crime microscopic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All the above constitute the criminal law sample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China's cyber crime control. The criminal law of China should further stick to academic mission of itself, strengthening self-conscious practice, pushing the maturity logical system and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area of network criminal law.
引文
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载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2017年7月1日访问。
    (1)参见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参见于志刚:《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
    (3)参见于志刚:《虚拟犯罪的出现及其内涵和范畴(上)》,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参见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载《法学》2013年第10期。
    (5)参见于志刚:《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立法探索与理论梳理——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立法定位为角度的分析》,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
    (6)参见刘艳红:《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载《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7)参见张明楷:《网络时代的刑事立法》,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3期。
    (8)参见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9)参见郭旨龙:《预防性犯罪化的中国境域——以恐怖主义与网络犯罪为视角》,载《法律科学》2017年第2期。
    (10)参见段文奇、赵良杰、陈忠:《网络平台管理研究进展》,载《预测》2009年第6期。
    (11)参见李源粒:《网络安全与平台服务商的刑事责任》,载《法学论坛》2014年第6期。
    (12)参见孙奇茹:《腾讯公司启动“雷霆行动”涉赌微信QQ群将永久封群》,载《北京日报》2016年8月23日。
    (13)参见于志刚:《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载《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14)同②。
    (15)参见杨昊:《人民日报评徐玉玉事件:整治电信诈骗,需“刮骨疗毒”的决心》,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19662,访问时间:2017年7月15日。
    (16)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主办:《刑事审判参考》2014年第4集(总第99集),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53-56页。
    (17)参见赵秉志、于志刚:《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和理论之回应》,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18)参见殷伟、张莉:《手把手教您计算机安全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19)参见赵秉志、于志刚:《论计算机犯罪的定义》,载《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20)于志刚:《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后记。
    (21)据统计,九个刑法修正案共对刑法分则修改了106次,分则增设和修改的条文数占到了原条文的2/5,刑法典目前的样貌与1997年刚颁布之时早已面目全非。参见李怀胜:《刑事立法的国家立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8-2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