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革命史观”到“社会文化史观”——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的演变与趋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View to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ical View——The Evolution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Systems
  • 作者:陈廷湘
  • 英文作者:Chen Tingxiang;
  •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 ; 革命史观 ; 现代化史观 ; 社会文化史观
  • 英文关键词:the interpretation system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view;;historical viewpoint of modernization;;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ical view
  • 中文刊名:SCD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20
  • 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1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巴县衙门档案整理与研究”(16ZDA126);; 四川大学火花计划项目“清代巴县衙门档案文件注录与数据分析”(2018hhc-31)
  • 语种:中文;
  • 页:SCDZ201805014
  • 页数:12
  • CN:05
  • ISSN:51-1099/C
  • 分类号:114-125
摘要
中国近代史学术已经过百年发展历程,走出了与西方史学不同的特殊道路。百年中国近代史学术在唯物史观统率下,形成了众多解释体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解释体系因所处时代特征相对同一,很快形成近代史学主潮(不影响其他流派的发展),产生了各自对应时代的史学。到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新时代"酝酿与开启时期,中国近代史学术进一步多元化,但其中以研究社会生活及与社会生活互为因果的社会文化为对象的"社会文化史观"展现出与新时代"兴趣"最为相契的本色,有希望成为中国近代史解释的主流,产生又一个时代的史学。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studies has experienced a century’s development and has blazed a road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estern historical research.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the field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studies, guided b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formed multitudinous interpretation systems among which "revolutionary historical view " and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modernization " are the two most representative ones. Due to their relative unity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time, these two interpretation systems rapidly became the main trend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ical research( while not interfering with other schools’ development) and produced the historical studies that corresponded to its own age. Upon the arrival of the "new era "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ie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urther diversified,bu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ical view ", which aims at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and social culture that has a reciprocal causation relation to the former, demonstrates distinctive character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interest" of the new era, and therefore, there is a hope for it to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and bring about the historical studies of a new age.
引文
(1)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15、281-282页。
    (1)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2页。
    (2)李大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李大钊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04页。
    (3)上述引文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5-106、5、40、133页。
    (4)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4月27日,刘梦溪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17页。
    (1)《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载《革命原起》时解释说,原文为《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在编入《选辑》时改为《革命原起》,见杨松、邓力群原编,荣孟源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第541页。《蔡元培全集》载孙中山两封复蔡函中,一函自谓其文为《革命原起》,一函自谓《革命缘起》,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42页。《孙中山全集》载孙中山1919年1月致蔡元培函称其文为《革命缘起》,见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页。
    (2)杨松、邓力群原编、荣孟源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第541-559页。
    (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册,第241-242页。
    (4)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8页。
    (5)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地位》,《李大钊选集》,第537页。
    (1)蔡和森:《义和团与国民革命》(一九二四年九月三日),《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636页。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2页。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3-668页。
    (4)华岗:《中国近代史》,上海: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第4-5页。
    (1)戴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序》,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2)林增平:《中国近代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3)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
    (4)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红旗出版社,1982年,第3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1)李新、彭明、孙思白、王真、蔡尚思、陈旭麓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第1页。
    (2)《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
    (3)冯契:《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3页。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392页。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序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5页。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序言》,第7-8页。
    (2)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代序)》,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第1页。
    (3)欧阳军喜等:《百年回首: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汪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周建:《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代思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崔效辉:《现代化视野下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王章维:《五四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朱宗震:《辛亥革命百年祭:中国现代化的拓荒运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刘永国:《中国国民革命运动新探:以现代化为研究视角》,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许纪霖等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徐方平、郭劲松主编:《现代化视野下的孙中山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5年;张文儒主编:《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秦宣:《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张素玢:《林则徐: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刘兴豪:《魏源与中国近代化的早期进展》,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李志刚:《容闳与中国近代化》,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冯天瑜:《张之洞与中国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黄瑞霖编:《严复思想与中国现代化》,福州:海峡出版社,2008年;虞和平主编:《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陶行知研究课题组:《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
    (1)代洪亮:《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分化与整合:以学派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53页。
    (1)代洪亮:《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分化与整合:以学派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54-155、157页。
    (2)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述论》,梁景和主编:《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首届学术研究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页。
    (3)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述论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4页。
    (4)刘志琴:《青史有待垦天荒---试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崛起》,《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第88页。
    (1)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述论》,梁景和主编:《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首届学术研究会论文集》,第6页。
    (2)林·亨特编:《新文化史》,姜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3)理查德·比尔纳其等:《超越文化的转向》,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1)复旦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姜进:《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叶瑞昕:《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杨才林:《民国社会教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梁景和:《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嬗变研究(1919-1949)---以婚姻·家庭·妇女·性伦·娱乐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2)罗志田、徐秀丽、李德英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8页。
    (3)梁景和:《中国社会文化史理论与实践述论续编》,第1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