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江经济带低碳技术创新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史安娜 ; 唐琴娜
  •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 ; 长江经济带 ; 碳排放分解
  • 中文刊名:JHKX
  • 英文刊名:Jiangsu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河海大学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0
  • 出版单位:江苏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0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江经济带创新空间分异及创新驱动模式”(15AGL01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HKX201902007
  • 页数:9
  • CN:02
  • ISSN:32-1312/C
  • 分类号:60-68
摘要
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建成生态优美的绿色经济示范带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而低碳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通过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指数,综合运用碳排放分解方法,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低碳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能源消耗对低碳技术的响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够抑制碳排放的增加,碳排放与经济的增长相对脱钩;能源结构对低碳技术创新呈现负效应,加大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将大大抑制碳排放;能源强度是长江经济带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低碳技术创新对能源强度效应的影响逐渐提升。
        
引文
[1]Olson E L.,“Perspective:The Green Innovation Value Chain:A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Diffusion Prospects of Green Products”,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3,30(4),pp.782-793.
    [2]秦书生、周彦霞:《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困境与对策》,[兰州]《科学·经济·社会》2012年第3期。
    [3]王文军、赵黛青、陈勇:《我国低碳技术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模式研究》,[北京]《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2期。
    [4]鄢哲明、杨志明、杜克锐:《低碳技术创新的测算及其对碳强度影响研究》,[北京]《财贸经济》2017年第8期。
    [5]王为东、卢娜、张财经:《空间溢出效应视角下低碳技术创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北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8期。
    [6]张玉明、段升森:《区域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西安]《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年第9期。
    [7]Claudia Sheinbaum,Leticia Ozawa,et al.,“Using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to Analyze Changes in 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Mexico'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Energy Economics,2010,(32),pp.1337-1344.
    [8]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北京]《资源科学》2009年第12期。
    [9]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10]Fan Ying,Lan-Cui Liu,Gang Wu,et al.,“Analyzing Impact Factors of CO2 Emissions Using the STIRPAT Mode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06,(26),pp.377-395.
    [11]Shi A.,“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Pressure on 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1975-1996:Evidence from Pooled Cross Country Data”,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1),pp.24-42.
    [12]王立猛、何康林:《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国环境压力的时间差异:以1952-2003年能源消费为例》,[北京]《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第6期。
    [13]Nordhaus W.D.,“To Slow or Not to Slow: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Economic Journal,1991,101(407),pp.920-937.
    [14]Jaffe A.B.,Newell R.G.,Stavins R.N.,“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2,22(2),pp.41-47.
    [15]Gerlagh R.,“Measuring The Value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Energy Policy,2007,35(11),pp.5287-5297.
    [1]申萌、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世界经济》2012年第7期。
    [2]Ang B.,Emission,“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10),pp.2658-2665.
    [3]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1]阳卫锋、易伟义、余博:《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变化》,[北京]《低碳经济》2016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