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达姆施塔特乐派的形成与解体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orm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Darmstadt School
  • 作者:李哲铭 ; 田可文
  • 英文作者:LI Zhe-ming;TIAN Ke-wen;
  • 关键词:达姆施塔特乐派 ; 诺诺 ; 达姆施塔特国际新音乐夏季课程 ; 形成 ; 解体
  • 中文刊名:TJX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36
  • 语种:中文;
  • 页:TJXB201901005
  • 页数:12
  • CN:01
  • ISSN:12-1280/J
  • 分类号:36-47
摘要
"达姆施塔特乐派"是20世纪中叶依托于达姆施塔特国际新音乐夏季课程而形成,最初是由意大利作曲家诺诺在该新音乐夏季课程中提出。虽然诺诺对于"达姆施塔特乐派"的起源、发展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实际上该乐派还蕴含着许多矛盾、分歧以及外来因素的强烈冲击。这一乐派对欧洲音乐发展,有着诸多特殊贡献,但由于各种矛盾造成诸作曲家的见解不同,而导致其很快分崩离析。
        
引文
(1)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1924-1990年)意大利作曲家。1950年诺诺根据勋伯格的一个音列写成的《卡农变奏曲》在德国达姆施塔特新音乐假期讲习班上演出,使诺诺名声大噪。1956年首演的《中断的歌》则显示出韦伯恩晚期作品的影响。1961年具有强烈左翼思想的歌剧《偏狭的1960》,采用序列音乐、电子音效、电影镜头与现场表演而引人注目。诺诺后期的作品日益倾向于表达其左翼政治观点。
    (2)达姆施塔特(Darmstadt)是位于德国黑森州南部的中型城市,控有莱茵河和美茵河汇口三角洲以东的地域,自古以来即为黑森南部的中心城市,曾作为历史上黑森公国的首都。达姆施塔特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这可以追述到1899年恩斯特·路德维希大公建立的达姆施塔特艺术家村。
    (3)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141.
    (4)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9nberg,1874-1951年),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5)安东·弗雷德里克·威廉·冯·韦伯恩(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3-1945年),奥地利作曲家。他1904-1908年师从于勋伯格,与勋伯格、贝尔格组成“第二维也纳乐派”(或称新维也纳乐派),1920年起定居维也纳,从事指挥和教学。
    (6)皮埃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2016年),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52年到达姆施塔特新音乐国际夏季课程,1955-67年间他成为了课程的导师之一,并担任达姆施塔特室内合奏团的指挥。
    (7)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年),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于1951年到达姆施塔特听课,1952年到巴黎师从梅西安和米约深造,1953年回国,在电台工作,并长期在世界各地任教和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
    (8)布鲁诺·马代尔纳(Bruno Maderna,1920-1973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曾随马利皮耶罗学作曲,又随舍尔兴学指挥。长期在德国活动。1955年与贝里奥一同创办米兰电子音乐实验室(Studio di fonologia musicale di Radio Milano)。马代尔纳的创作有较强的现代主义特征,有时会使用一些电子音乐、磁带等手段,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抒情性,代表作包括歌剧《许佩里翁》《萨蒂利孔》、多部协奏曲(尤其是三首双簧管协奏曲)等。
    (9)沃尔夫冈·施泰因克(Wolfgang Steinecke,1910-1961年)时任达姆施塔特文化部长。
    (10)见Christopher Fox,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001),“Darmstadt School”词条: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9725.
    (11)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XI.
    (12)Paul Attinello,Postmodern or Modern:A Different Approach to Darmstadt,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Vol.26,No.1,2007,p.27.
    (13)埃里克·卡斯特纳(Erich Kstner,1899-1974年),德国作家,他以第一部小说《埃米尔与侦探》一举成名。
    (14)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2.
    (15)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年),德国出生的作曲家,虽然他的音乐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当代风格,但他仍因巴洛克晚期对位音乐(尤其是巴赫的作品)的影响而经常被归入新古典主义一派。他的作品以不协和对位、不协和和声与高超的管弦乐编曲技巧为特点。欣德米特的音乐在纳粹德国时期遭禁,1938年他前往美国,后来加入美国国籍,曾在耶鲁大学、伯克夏音乐中心和苏黎世大学任教。
    (16)汉斯·艾斯勒(Hanns Eisler,1898-1962年),奥地利反法西斯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歌《从废墟中崛起》的作曲者,在欧洲乐坛享有盛誉。1919-1923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受教于勋伯格。1924年至1933年在柏林任教,期间与布莱希特合作创作革命歌曲和工人歌曲。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流亡海外。
    (17)Amy C.Beal,Negotiating Cultural Allies:American Music in Darmstadt,1946-195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2000,p.108.
    (18)美国军事政府办公室(Office of Military Government,United States.),该机构是二战后美国在德国短暂设立的军事政府。1945年在慕尼黑创办《新时代报》(Die Neue Zeitung),主要任务是摧毁纳粹遗留文化,通过让德国人了解美国文化的方式来鼓励民主。
    (19)详见[德]乌塔·格哈特著,陈琛译:《战后德国的历史反思与再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3期,第20页。时任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曾在1943年底发表关于德国(与日本)进行再教育的广播演讲,之后美国又发表《德国再教育长期政策声明》(Long-Range Policy Statement on German Reeducation),自1946年夏天起成为官方文化政策。
    (20)Amy C.Beal,Negotiating Cultural Allies:American Music in Darmstadt,1946-195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2000,p.113.
    (21)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1945年),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学家之一,他的很多创举剧烈震动了整个20世纪艺术圈。
    (22)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年),美籍俄国作曲家、指挥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二战”爆发,他前往美国加入美国籍。1950年代初,他开始运用“十二音体系”来写作。1956年,开始运用“整体序列主义”,他将勋伯格及其弟子韦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
    (23)[德]施图肯施密特著,汤亚汀译:《二十世纪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175页。
    (24)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年),法国作曲家、风琴家及鸟类学家,普遍公认为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二战”爆发后,他1939年受召入伍,不久即被德军俘虏,1941年获释。
    (25)勒内·莱博维茨(RenéLeibowitz,1913-1972年),波兰裔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他虽然没有跟随勋伯格或韦伯恩学习过,却是不遗余力地将“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作品介绍到法国,他对于“第二维也纳乐派”声誉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26)格韦尔茨(Karel Goeyvaerts,1923-1993年),荷兰作曲家,他是早期探索整体序列的作曲家之一。
    (27)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70.
    (28)约翰·米尔顿·凯奇(John Milton Cage,1912-1992年),美国先锋派音乐作曲家、勋伯格的学生,他是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波及全世界。
    (29)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31.
    (30)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145.
    (31)Martin Iddon,Serial Canon(s):Nono’s Variations and Boulez’s Structures,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vol.29,no.3,2010,p.265-275.
    (32)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68.
    (33)Inge Kovács,‘Neue Musik abseits der Avantgarde?Zwei Fallbeispiele’,in Borio and Danuser(eds.),Im Zenit der Moderne,vol.II,p.55.
    (34)Steinecke.‘Kranichstein-Geschichte,Idee,Ergebnisse’,p.15.
    (35)[美]罗伯特·摩根著,陈鸿铎等译:《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362页。
    (36)加西亚·洛尔卡(Garca Lorca,1898-1936年),西班牙戏剧家、诗人,其剧作有《玛里亚娜·皮内达》《鞋匠婆》《老处女》等,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在格拉纳达省的比斯纳尔镇遭法西斯分子杀害。
    (37)[德]施坦策著,顾耀明译:《诺诺---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38)[美]罗伯特·摩根著,陈鸿铎等译:《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349页。
    (39)同上注。
    (40)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96.
    (41)[美]罗伯特·摩根著:《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陈鸿铎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349页。
    (42)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96.
    (43)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年),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他深谙现代音乐,其音乐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具特色的。
    (44)阿多诺的具体观点体现在《新音乐的成熟》(Das Altern der Neuen Musik)一文中。Theodor Adorno.“The Ageing of New Music”in Essays on Musi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p.186-192;详见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111-116.
    (45)参见袁利军:《阿多诺眼中的勋伯格---关于阿多诺独特音乐社会学视角的梳理和反思》,《贵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56-62页。
    (46)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00页。
    (47)[美]罗伯特·摩根著,陈鸿铎等译:《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199页。
    (48)同上注,第349页。
    (49)Theodor Adorno.“The Ageing of New Music”in Essays on Musi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p.181-202.
    (50)Stockhausen,‘Sprache und Musik’,p.66-77.
    (51)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60.
    (52)Christopher Fox,Luigi Nono and the Darmstadt School:Form and meaning in the early works(1950-1959),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Vol.18,Part2,1999,p.112.
    (53)Amy C.Beal,Negotiating Cultural Allies:American Music in Darmstadt,1946-195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2000,p.127.
    (54)埃德加·维克多·阿西尔·夏尔·瓦雷兹(Edgard Victor Achille Charles Varèse,1883-1965年),法裔美国作曲家,他是20世纪著名的先锋派作曲家,在序列音乐、噪音音乐、电子音乐和微分音的运用上,大大开发了音乐的表现力。
    (55)沃夫冈·爱德瓦德·雷伯纳尔(Wolfgang Edward Rebner,1910-1993年)在达姆斯塔特“夏季课程”的题为“美国实验音乐”的演讲,演讲中雷伯纳尔在进行实验音乐概念的引申后及时回到主题,继而介绍了查尔斯·艾伍士、埃德加·瓦雷兹及亨利·考埃尔等人的音乐,这些作曲家的焦点不在作曲方式而是在声音上。
    (56)Amy C.Beal,Negotiating Cultural Allies:American Music in Darmstadt,1946-195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2000,p.121.
    (57)查尔斯·爱德华·艾夫斯(Charles Edward Ives,1874-1954年),美国作曲家、企业家。他的作品还经常采用不协和音、多旋律音等现代音乐元素,其音乐在他有生之年都没受到青睐,使他大多数作品在很长时间里未曾演出过。他的实验倾向以及对于不和谐音的运用,也多未受到应有的肯定与尊重,其管弦乐作品由于节奏上的高度复杂性难以演奏,即使过了数十年它们仍是音乐家们心中畏缩的作品。
    (58)亨利·迪克逊·考威尔(Henry Dixon Cowell,1897-1965年),美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师,他是美国先锋艺术早期领导人之一。他采用了各种融合声音与节奏的新方法,对先锋音乐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实验。
    (59)参见冶鸿德:《“凯奇风暴”略探》,《音乐与表演(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82页。
    (60)同上注,第81-86页。
    (61)同上注。
    (62)[美]罗伯特·摩根著,陈鸿铎等译:《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389页。
    (63)同上注。
    (64)同上注,第390页。
    (65)Christopher Fox,Luigi Nono and the Darmstadt School:Form and meaning in the early works(1950-1959),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Vol.18,Part2,1999,p.111-130.
    (66)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256.
    (67)Richard Taruskin.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vol.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16-17.
    (68)伊万格里斯蒂(Franco Evangelisti,1926-1980年),意大利作曲家。
    (69)见Christopher Fox,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001),“Darmstadt School”词条: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49725.
    (70)Martin Iddon,New music at Darmstadt:Nono,Stockhausen,Cage,and Boulez.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p.178.
    (71)Christopher Fox,Music after Zero Hour,Contemporary Music Review,Vol.26,No.1,2007,p.5-24.
    (72)塔鲁斯金(Richard Taruskin,1945-),美国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在其所著《牛津西方音乐史》有对“达姆施塔特乐派”的论述。
    (73)马丁·伊东(Martin Iddon,1975-),美国利兹大学教师、音乐学家。
    (74)Martin Iddon,Darmstadt Schools:Darmstadt as a Plural Phenomenon,Tempo,Cambridge Vol.65,2011,p.2-8.
    (75)[法]缪萨著:《二十世纪音乐》(马凌、王宏一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76)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 Werner Henze,1926-2012年),德国作曲家。“二战”后,他师从W.福特纳及R.莱博维兹学习作曲理论。由于和意大利的左翼知识分子及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的接触,逐步接受进步思想,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77)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年),匈牙利音乐家、当代古典音乐先锋派作曲家。1956年他离开匈牙利,先在科隆作电子音乐实验,1967年入奥地利籍。匈牙利音乐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之中,并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78)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年),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意大利先锋派作曲家,曾与马代尔纳共建电子音乐实验室。他的音乐风格结合了序列主义、电子音乐、机遇音乐、以及“拼贴”手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