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政权建设与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土地产权变迁(1911—1935)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ate-Building and the Changes of Urban Land Property Rights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1911—1935)
  • 作者:黄素娟
  • 英文作者:HUANG Sujuan;Center for South China Business History,Department of Sociology,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 关键词:国家政权建设 ; 城市土地产权 ; 官产 ; 双重产权 ; 土地登记
  • 英文关键词:state-building theory;;urban land property rights;;official property;;double property right;;land registration
  • 中文刊名:SHEH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 机构: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人文与传播学院社会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3-16
  • 出版单位:社会
  • 年:2018
  • 期:v.38
  • 基金: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近代城市居住社会史研究:以广州为中心(1860—1936)”(17YJC770012)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SHEH201802005
  • 页数:20
  • CN:02
  • ISSN:31-1123/C
  • 分类号:141-160
摘要
本文从国家政权建设视角探讨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土地产权的变迁。辛亥革命后,广东军政府通过政权更迭取得了承袭公有土地的合法性,并用法律规章明确划分出官产,以区别于私有产权。广州市政厅成立后,为了明确省、市政府在税收中的权限范围,提出"市产"之名,在市区范围的公有和共有性质的产业随之都被纳入"市产"的范围。通过铺底登记,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实现了对双重产权的管理。最后,政府通过设立土地局进行土地登记,以实现私有土地的产权确认,进而征收土地税。至此,现代国家政府与民众在土地事务上重新确立了契约关系,城市土地产权管理体系初步确立。
        This paper took the change of urban land property rights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how the modern national government using new legal provisions,tax systems,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other measures to set up a"New Management"system of urban land property rights.The paper also tri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the urban land property rights system in the specific time and space of modern China,and how the modern government achieves the shift from local land to land with public functions.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Guangdong military government classified "public property"or "official property"by legislation.The modern government made efforts to draw a precise line of demarcation between "public"and "private"land in the city.The emergence of many cases of"private houses constructed on official land"and"unlawful au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harp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ownership of public and private land.It's too difficult to solve with a single piece of legislation.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uangzhou Municipality,the Municipality used the name"municipal property"to divide the scope of jurisdiction of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in fiscal taxation.In this way,the Municipality also accomplished the purpose of managing public land in the city.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municipal property"further confused the unclear demarcation line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sparking massive protests.The appearance of a"private property guarantee"was a compromis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on the boundary of public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s.In addition to setting boundari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land ownership,modern state governments had tried to eliminate double ownership of shops.However,th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expand the power of administration were opposed by the majority of business people,led by the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The compromis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people result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rights to rent a shop.In this way,the government indirectly implemented part of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After the Guangzhou Municipality reorganized into a committee system in 1925,the government set up a land bureau to carry out land survey and land registration,which met with some resistance.It was not carried out in Guangzhou until the end of 1927. Through land surveying and land registration,the government solved the problem of the recognition of land property rights,and then linked the recognized property to specific tax obligations.It meant that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were recognized and protected by the government by paying land tax.To this extent,the modern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had come to a new agreement of financial relationships in land affairs.The basics of the urban land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 had been established.
引文
陈玥.2014.晚清民国武汉城市土地问题[D].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丁世华.1995.旧北京的铺底权[J].北京房地产杂志(10):61-62.
    杜正贞.2017.从“契照”到土地所有权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3):36-47.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2010.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图集[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广州市房地产管理局修志办公室.1990.广州房地产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郭卫.1931.大理院判决例全书[M].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经售.
    贾彩彦.2007.近代上海城市土地管理思想:1843-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李宗黄.1929.模范之广州市[M].上海:商务印书馆.
    刘一民.2011.国民政府地籍管理:以抗战时期四川为中心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马学强.2002.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倪宝森.1942.铺底权要论[M].北京:金华印书局.
    单维廉.1934.中国之土地制度及土地登记测量及征税条例草案[M].萧铮、刘子影,译.北京:中国地政学会.
    沈成飞.2014.广州官产投变事件中的革命政府与地方社会[J].历史研究(4):86-100.
    寺田浩明.2012.权利与冤抑:寺田浩明中国法史论集[M].王亚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伍澄宇.1922.铺底加租条例合刊[M].广州:泰兴印务局.
    杨士泰.2010.清末民国地权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余炎光、陈福霖.1989.南粤割据---从龙济光到陈济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曾庆榴.1996.广州国民政府[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静.2001.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J].开放时代(9):5-12.
    Duara,Prasenjit.1988.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oon,Shuk-Wah.2011.Negotiating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State and Common People in Guangzhou,1900-1937.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G.William.1977.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er,Max.1978.Economy and Society: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参见1936年广东省会公安局统计股编,《广东省会警务纪要》第2-3页。
    2 .参见《市长孙呈报暂定市区区域标准文》,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3月14日第3期第4 页。
    3 .参见1935年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概览》第3页。
    4.参见《粤坦户口册稿》,载(香港)《华字日报》1895年6月13日。
    5 .1911年12月13日《申报》登载广东军政府副都督陈炯明的《治粤政纲》宣布,“取用东西各国市区独立制度,宜划出省城及河南铺户别为区域,直隶于都督府,不分隶南番两县”(参见《陈副督宣布治粤政纲》,载《申报》1911年12月13日第12版)。
    6.参见《清查公产》,载《申报》1912年1月20日第7版。
    7 .参见《保护人民财产之文告》,载《申报》1912年2月6日第7版。
    8 .参见《清查公产局章程》,载(香港)《华字日报》1912年1月31日。
    9 .参见1933年广东省财政厅编,《广东省财政纪实》第1005页。
    10 .参见《首告私占公产二成充赏》,载(香港)《华字日报》1912年1月20日。
    11 .参见《公产之琐闻二则》,载《民生日报》1912年8月24日第5版。
    12.参见1915年九耀坊真平承印,《广东省查变官有不动产地章程》第16页b。
    13 .参见何朝彦编,1894,何氏族谱(又名《羊城庐江书院全谱》)第71-90页。
    14 .参见《公产之轇轕纷纷》,载《民生日报》1912年10月26日第5版;《关于公产轇轕之业户须知》,载《民生日报》1913年4月3日第6版。
    15 .参见《北京电》,载《申报》1913年7月10日第2版。
    16 .参见《国务院公布管理官产规则》,载《大公报》1913年11月18日第9版;《清查官产处章程》,载《顺天时报》1914年3月10日第3版;《官产处分条例》,载《大公报》1914年8月14日第9版。
    17 .参见1915年九耀坊真平承印,《广东省查变官有不动产地章程》第1-27页。
    18 .规定官产包括:甲.官款所建的官产:一、全省文武各衙署局所有及附属之官厅、差馆、卞房、官堆、档房、炮台、箭道、马圈、兵房、炮房、药库、碉楼以及所管营田一切产业。二、社坛庙宇。前项社坛庙宇系指官款建造确为国家官产者而言,其民间捐款建造系为地方公产者,不在此例。乙.凡有由官没收及一切荒废无主各项官产:一、查封各项房屋、铺户、田地。二、封存赌盗、会门及烟犯等项产业。三、原系从前各文武衙署局厂处所办公房舍,而一二奸民预行投税印契以为侵占,虽执有红契,仍应一律收归官产。规定官地包括:甲.纯属官地:各属州县藉田、学官学田、绿营营田及炮台、药库附近之官田、池塘,向由民间缴租批耕者。乙.占造官地:一、文武各衙署附近余地,并照墙、箭道、校场、马圈、炮台左右官地及内外城基一带由民间私自侵占建造,从未缴纳租项者。二、各官塘、濠涌、海坦由民间私自占筑而地址,从未缴纳租项者。丙.原租官地建造而上盖未经投税之产:文武各衙署附属之官厅、差馆、卞房、官堆、群房、档房、马圈、兵房、炮台、药库、碉楼及衙署照壁并箭道等处余地,向由民间租地自行建盖,而无上手红契,及经税印契暨租地印照者。丁.原租官地建盖而上盖已经投税之官地:各官地由民间承租建造上盖,其上盖税有红契,由前行政官厅收租给油串者(参见1915年九耀坊真平承印,《广东省查变官有不动产地章程》第1-27页)。
    19 .参见1914年九耀坊又新堂承印,《广东省查变官有不动产地章程附则》第2-4页。
    20 .参见《黄专员亦变卖官产之能员也》,载(香港)《华字日报》1915年12月27日第1-2版;《投变民产之轇轕》,载(香港)《华字日报》1916年11月21日第1-3版。
    21 .参见1933年广东省财政厅编,《广东省财政纪实》第1005页。
    22 .参见1933年广东省财政厅编,《广东省财政纪实》第1007页。
    23.参见《广州市暂行条例》,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2月28日第1期第1页。
    24 .旗产指的是前清八旗驻防省城遗留下来的产业,包括衙署、群房、马圈、箭道、操场、由官厅拨建之房屋,及八旗马厂即桃源坊各屋,及河南凤凰岗军工厂等。参见1922年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概要》第36页。
    25.参见1922年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概要》第1-47页。
    26 .参见1922年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广州市市政概要》第59页。
    27 .参见《呈省长请令行财政厅公路处将市内猪捐牛皮捐三项及长堤各马路租划归本厅接收管理请令遵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2年5月8日第63期第1页。
    28 .参见《训令财政局奉省署令全省公路处经管省河码头及市区马路两旁畸零地归市厅管理仰即妥为接管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2年5月29日第66期第23-24页。
    29 .参见《训令财政局奉省长令五仙观古迹应保存仰知照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8月1日第23期第11页。
    30 .参见《呈省长将军大鱼塘等处旗产系归财政局主管请令行公路处查照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12月12日第42期第6-7页。
    31.参见《呈省长沿马路骑楼地及畸零地应归市财政局管理请令行公路处查照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2年3月6日第54期第3-4页。
    32 .参见《会同公路处呈省长将广州市马路两旁各骑楼地各畸零地分别划分办理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2年4月17日第60期第3-4页。
    33 .参见《呈省长关于市政投资经营一切产业应属市政范围者请以明令规定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2年4月2日第58期第1-2页。
    34 .参见1924年广州市市政厅总务科编,《(民国十二年)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第27-33页。
    35.参见《举报市产之取缔》,载《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11月5日第7版。
    36 .同上。
    37 .参见《大元帅指令第六三二号》,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3年11月23日第38期第54-57页。
    38 .参见《大元帅指令第六五八号》,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1923年11月30日第39期第38-42页。
    39 .寺田浩明(2012:1-71)指出,在当时的土地法秩序中,成为交易对象的并不是具有物理性质的土地本身,而是作为经营和利益对象的抽象的土地,即“业”。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当时土地交易的法秩序理解为,拥有一定收益方法的经营者对下一个经营者进行指定,并把自己拥有的正当性移交给他,即一种经营收益正当性的转移过程。他认为,田面、田底具有相似的权利形态,且往往被推而广之到不同的领域。如安徽湖沼中的“水面权”和“水底权”,北京商铺中的“业权”和“铺底权”。
    40 .参见《铺主铺客遵守章程私议》,载《广州总商会报》1907年9月7日第2版。
    41 .参见《铺底顶受习惯说明书》,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7月18日第21期第24-36页。
    42 .参见《照会商会拟定业主铺客遵守章程》,载《广州总商会报》1907年8月30日第2版。
    43 .参见《歇业铺店交回业主办法》,载《民生日报》1912年10月9日第5版。
    44.还可参见《财政厅处置铺底顶手之办法》,载(香港)《华字日报》1918年12月14日第1-2版;《反对消灭铺底之呈文》,载(香港)《华字日报》1920年12月21日第3-4版;《公布统一马路业权》,载《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3月29日第7版。
    45 .还可参见《函总商会据请展限派代表十人赴会讨论铺底顶手办法由》,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5月2日第10期第15页。
    46 .参见《讨论铺底顶手之条件》,载(香港)《华字日报》1921年7月30日第2-3版。
    47 .参见《会同高审厅呈省长改定铺底顶手办法请饬行财政厅依法讨论由(附广州市清理铺底顶手办法)》,载《广州市市政公报》1921年12月12日第42期第1-5页。
    48 .参见《修正清理铺底办法之布告》,载(香港)《华字日报》1921年12月12日第2-3版。
    49.参见《公布统一马路业权》,载《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3月29日第7版。
    50 .参见《广州统一铺业权风潮现状》,载《申报》1924年5月26日第10版;《广州总罢市酝酿之经过》,载《申报》1924年6月1日第10版。
    51.参见1925年广州市政厅编辑股编,《(民国十三、十四年)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第1页。
    52 .参见《都市土地税不日实行》,载(香港)《华字日报》1926年1月29日第1-3版。
    53 .参见《广东举办都市土地登记》,载《申报》1926年1月16日第9-10版。
    54 .参见《都市土地税不日实行》,载(香港)《华字日报》1926年1月29日第1-3版。
    55 .参见《登记局结束与土地局成立》,载《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日第10版。
    56 .参见1929年广州市土地局宣传股编,《广州市土地局年刊》第2页。
    57.还可参见《广州测量全市土地之进行》,载《申报》1926年9月2日第9版;《开始测量一区街道》,载《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14日第10版。
    58 .参见《四商会实业会联议土地税法情形》,载《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2月17日第10版。
    59 .参见《粤省征收土地税之波折》,载《申报》1927年2月14日第10版。
    60 .参见《增价税问题中之官民意见》,载(香港)《华字日报》1927年5月11日第1-3版。
    61 .参见1929年广州市土地局宣传股编,《广州市土地局年刊》第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