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内蒙古学的实践方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Inner Mongolia Studies
  • 作者:杜洪涛
  • 英文作者:DU Hongtao;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内蒙古 ; 研究特色 ; 实践方向
  • 英文关键词:Inner Mongolia studies;;research characteristics;;practical direction
  • 中文刊名:NMG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8;No.225
  • 基金:内蒙古社科基金内蒙古学重点项目“内蒙古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特色(17A12)”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MGS201901006
  • 页数:6
  • CN:01
  • ISSN:15-1047/C
  • 分类号:53-58
摘要
内蒙古学是一门以内蒙古为主要研究区域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与城市地方学、景观地方学等国内外其他地方学相比,内蒙古学具有地域广阔、民族多元、制度独特等特征。如果内蒙古学想要在地方学领域中成为独树一帜的科研重镇,研究者需要重点探讨能够形塑内蒙古学实践特色的十大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包括:标志性的自然景观;标志性的人文景观;北方草原文化;明清以降的移民文化;当地各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当地社会的现代转型;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的跨区贸易与跨境贸易;民族自治制度的实际运作与成功经验;当地各族人民的民族融合。
        Inner Mongolia studies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ed subject with Inner Mongolia as its main research area.Compared with other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such as urban regionalism and landscape regionalism,Inner Mongolia studi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vast territory,multi-ethnic diversity and unique system.If Inner Mongolia studie shope to become a unique research center in the field of region-studies,researchers need to focus on ten topics that can shape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ner Mongolia studies.These research topics include:landmark natural landscape;landmark humanistic landscape;northern grassland culture;immigrant culture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folk culture of local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socie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local cross-regional trade and cross-border trade;practical operation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national autonomy system;ethnic integration of local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引文
[1]任海.作为一种城市文化学的堺学[M]//张宝秀,主编.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2]富士学会.富士学研究[J].2013-2016:(11)1-(13)2.
    [3]张宝秀,主编.北京学研究(201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张宝秀,主编.北京学研究(201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张宝秀,主编.北京学研究(2016)[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包斯钦.草原文化:关于定义和学理建构的探讨[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
    [7]周武,主编.上海学: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8]周武,主编.上海学:第2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9]周武,主编.上海学:第3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0]周武,主编.上海学:第4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沃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陈宗兴,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 Michael Sonis,Geoffrey J.D.Hewings.Tool Kits in Regional Science:Theory Model,and Estimation[M].Dordrecht.,Heidelberg,London,New York:Springer,2009.
    [13]杜永彬.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1997(4).
    (1)陈世璜:《内蒙古草原植物根系类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高雪峰:《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汪久文主编:《内蒙古沙漠地区的土地类型及其评价》,呼和浩特:内蒙古林学院,1979年;姚洪林、闫德仁主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戴尔阜等:《1980s-2010s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地理学报》2014年第11期;穆少杰等:《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地理学报》2012年第9期;柴曦等:《内蒙古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产力季节动态及其碳库潜力》,《生态学报》2014年第19期;叶晗:《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论文;张清雨等:《基于生态分区的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地理科学》2013年第5期;杨萍、叶玮:《古土壤记录的内蒙古沙区全新世环境变化》,《中国沙漠》2013年第6期;殷贺等:《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漠化评价》,《地理学报》2011年第5期;乌云娜、裴浩、白美兰:《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中国沙漠》2002年第3期。
    (2)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变迁》,《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奇·斯钦:《蒙元时期的“守宫”与今日成吉思汗陵的渊源关系——兼论成吉思汗陵的性质》,《内蒙古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薛衔天:《成吉思汗陵西迁记》,《炎黄春秋》2003年第5期;王宇琪:《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以呼和浩特大召寺“查玛”仪式音声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9期;荷叶、张森林:《民族文化融合的博物馆记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召寺》,《中国宗教》2015年第11期;李中核:《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德王府勘测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1期;赵百秋:《额济纳蒙古王府建筑空间形态探析》,《中外建筑》2015年第12期;孟昭泰:《昭君墓、昭君出塞及昭君文化》,《春秋》2003年第6期;靳生禾:《昭君出塞路线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3期。
    (3)内蒙古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下两部通论内蒙古历史文化的专著值得注意。林幹等:《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侯世忠、斯热文主编:《内蒙古历史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此外,曹永年主编的以下专著也是十分重要的参考文献。曹永年:《内蒙古通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邢莉、易华:《草原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宝力格、巴特尔、乌恩主编:《草原文化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李凤斌等:《草原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陈光林:《草原文化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吴团英:《草原文化讲演录》,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6年;包斯钦:《草原文化:关于定义和学理建构的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乌恩:《论北方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大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斯钦朝克图:《蒙古语草原词汇与草原文化》,《民族研究》2009年第6期;王绍东:《宏观视野下对北方草原文化的理性思考〈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古文化祭〉读后》,《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周竟红:《草原变迁与内蒙古草原文化现代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5)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张雄艳:《走西口移民运动带来的祖籍地与迁入地民俗文化变迁——以山西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和内蒙古中西部村落为个案》,《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6)赛因塔娜主编:《内蒙古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嘉木扬·凯朝:《蒙古地区萨满教及克旗祭敖包的特点》,《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1期;红梅:《蒙古族敖包祭祀诵经音乐中的藏传佛教蒙古化因素——以呼伦贝尔市宝格德乌拉敖包祭祀仪式为个案》,《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5期;韩巍:《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前沿》2009年第8期;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张雄艳:《走西口移民运动带来的祖籍地与迁入地民俗文化变迁——以山西河曲、保德、偏关三县和内蒙古中西部村落为个案》,《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7)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陈平主编:《内蒙古社会发展与变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杨强:《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与法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王建革:《农牧交错与结构变迁:清代内蒙古地区的农业与社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期;张雯:《内蒙古的草原生态与社会变迁》,《中国研究》2009年第1期;苏浩、艾金吉雅:《内蒙古农村社会变迁:变与不变——以毡匠营村为例》,《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
    (8)马林:《内蒙古绿色产业论:内蒙古绿色产业体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宋继承:《内蒙古如何构筑绿色品牌群落》,《商业时代》2004年第36期;毕力格:《加快资源型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内蒙古人均GDP1万美元后的思考》,《北方经济》2012年第23期;辛晓彤:《基于后发优势推进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策略》,《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9)陈东升:《旅蒙商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赖惠敏:《清代北京的旅蒙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3期;田宓:《从随营贸易到条约体系——清代边疆秩序与归化城商人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王明昊、吴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蒙自由贸易区建设构想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8期。
    (10)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民族自治区自治州发展成就》,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嵇雷:《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吕永红:《民族、国家与制度: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广州:世界图书广东出版公司,2014年;任新民、邓玉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基层组织执行状况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