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大运河经济带的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Industry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s Grand Canal Economic Belt
  • 作者:袁志彬
  • 英文作者:Yuan Zhibin;Institutes of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 ; 经济带 ; 产业选择
  • 英文关键词:the Grand Canal of China;;economic belt;;industry choice;;policy suggestion
  • 中文刊名:QYQQ
  • 英文刊名:Area Studies and Global Development
  • 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区域与全球发展
  • 年:2019
  • 期:v.3;No.10
  • 语种:中文;
  • 页:QYQQ201902008
  • 页数:12
  • CN:02
  • ISSN:10-1484/D
  • 分类号:96-105+159-160
摘要
地方经济发展总要围绕某些产业来进行。因此,选择什么产业发展,就成为优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大运河经济带作为中国未来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带,其产业选择是沿线地区首先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有关产业选择的理论和地方政府产业选择的标准进行综述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地方产业选择的依据:天时、地利、人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大运河经济带的实际,提出五大重点发展产业,结合案例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提出了中国大运河经济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大运河经济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大运河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建立内河型保税区;成立大运河经济带产业发展论坛;建设投资环境示范开发区。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always focus on certain industries, so what industries to choose for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priority. As the Grand Canal economic belt has become a potential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future of China,the choice of industries is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region.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hoice and the criteria of local government's industrial choice, that is, time, space,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Based on case studies, the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five key industries in the Grand Canal economic bel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cluding setting up a system of joint ministerial meetings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belt; setting up 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und; suppor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land river-type bonded zones; establishing 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um; and building an investment environment demonstration area.
引文
(1)郭熙保等:《论后发地区的产业选择——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载《求索》,2012年第4期,第5 —7,第40页。
    (2)郁鹏:《延安市优势产业选择研究》,载《学理论》,2016年第12期,第115—117页。
    (1)李韵等:《运河申遗:一次民族文化之旅》,载《走向世界》,2012年第16期,第38—40页。
    (1)陈中华等:《让京杭大运河重新通航》,载《大众日报》,2010年3月24日A3版。
    (2)同上。
    (1)陈中华等:《让京杭大运河重新通航》,载《大众日报》,2010年3月24日A3版。
    (2)孙本良:《山东运河经济带开发的前景与未来》,载《调研世界》,2003年第11期,第46—47页。
    (3)武自然:《天津坐船去北京,这事越来越靠谱》,载《经济日报》,2016年8月15日第03版。
    (4)熊海峰:《大运河的价值衰落了吗?》,2014年7月31日,中国嘉兴网,http://www.jiaxing.gov.cn/swxcb/qtxx_4771/hxhb_36429/znfh_36430/201408/t20140807_417974.html,访问日期:2018年7月6日。
    (5)殷国俊:《国家统计局解读〈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2018年4月23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8-04/23/content_5285149.htm,访问日期:2018年7月25日。
    (6)刘世明:《简论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29—33页。
    (1)刘怀玉:《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中国大运河标志性文化品牌》,载《中国水运》,2008年第9期,第77—78,80页。
    (2)刘怀玉等:《江苏运河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及其模式新探》,载《江苏商论》,2009年第11期,第138 —140页。尚阳等:《鲁西运河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载《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49—54页。
    (3)申爱萍:《京杭大运河通州溯源》,载《人民交通》,2018年第7期,第24—25页。
    (1)冯源等:《大担当须有大格局千年大运河新使命调查》,2017年7月26日,半月谈网,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jrt/2017725/232453.shtml,访问日期:2018年9月25日。
    (2)冯源等:《旧运河,新担当——流动的文化动脉:大运河新使命调查》,2017年7月25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7/25/c_1121377414.htm,访问日期:2018年9月25日。
    (3)许云飞:《京杭运河山东段建设经济带、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的研究——战略构想》,载《山东交通科技》,2007年第1期,第9—12页。
    (4)江耘等:《18个城市共同成立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2014年6月24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6-24/6314271.shtml,访问日期:2018年7月20日。
    (1)崔佳明:《新年首日江苏运河八城逾万人在运河之畔“走大运”》,2018年1月1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8/01-01/8413711.html,访问日期:2019年2月16日。
    (2)席广亮等:《苏北沿运河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载《人文地理》,2009年第5期,第87—91 页。
    (1)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2014年9月25日,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25/content_9092.htm,访问日期:2018年8 月12日。
    (2)刘伊玲等:《刘卫高代表:加速开发京杭大运河产业带》,2014年3月12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4/0312/c25408-24614388.html,访问日期:2018年7月9日。
    (1)该组织成立于2009年,总部和秘书处设在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网址:http://www.whcccco.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