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对“十七年”时期相关讨论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ow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 Reflected Modern Life: Discussions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
  • 作者:黄静枫
  • 英文作者:Huang Jingfeng;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 关键词:“十七年” ;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 ; 程式 ; 新曲调 ; 戏曲唯物史观
  • 英文关键词:the Seventeen Years;;xiqu reflecting modern life;;convention;;new tunes;;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xiqu
  • 中文刊名:WYLL
  • 英文刊名: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流动站;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文艺理论研究
  • 年:2019
  • 期:v.39;No.22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传奇杂剧史论”项目编号:15BZW12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现代戏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8ZD05];; 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上海戏曲现代戏史论”项目编号:YB2018B0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YLL201903013
  • 页数:10
  • CN:03
  • ISSN:31-1152/I
  • 分类号:131-140
摘要
"十七年"时期,对应戏曲现代戏创演的三个高潮,出现了三次关于"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集中讨论。第一次出现在1958年,它的标志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的召开。第二次出现在1960年,它由文化部举办的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衍生而出。第三次出现在1964年,为配合全国范围内的现代戏运动,北京、上海等地持续举办座谈会、各报刊纷纷开辟专栏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讨论提供阵地。三次讨论对戏曲现代戏创作方法的思考,是继清代戏曲学方法论后,对戏曲创作理论体系的又一次全面增补和修缮。话题涉及文本和舞台两个维度的各方面,其中,"如何把握现代戏剧本构成的核心质素""如何继承和改造传统程式为表现现代生活服务"等参与度极高。三次集中讨论不仅具有实践层面的价值,即为现代戏创作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具有观念史层面的价值,即戏曲本体观念和戏曲唯物史观通过论争被进一步推广和稳固。作为提供理论依据和批评标准的戏曲观念,其对讨论发生隐形操控作用的过程亦是其再次获得审视和认可的过程。
        During the Seventeen Years(1949-1966), three intensive discussion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s reflection of modern life emerged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three pinnacles of modern xiqu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Appearing in 1958 and 1960, the first two were derived from the forum of "xiqu reflecting modern life" and the Ministry of Culture's festival of modern xiqu respectively, while the third one took place in 1964, when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held symposiums and the press started columns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nationwide modern xiqu movement. The achievement of these three discussions constituted a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 to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qu creation after the Qing dynasty. Among the various topics in the dimensions of text and stage, subjects such as "the core elements of modern xiqu's script" and "to inherit and transform traditional conventions of xiqu in the service of reflecting modern life"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hese three discussions, on the practical level,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modern xiqu creation; on the level of history of ideas, they served as an arena where the artistic principl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xiqu further came to light by means of debate. In this process, concepts of xiqu, as both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esthetic criterion, exerted an invisible influence and were in turn reexamined and recognized among the Chinese intelligentsia.
引文
胡双宝:“京剧艺术的新生—谈京剧现代戏的继承与创造”,《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4(1964):8—17。[Hu,Shuangbao.“The Renewal of Beijing Opera: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Beijing Opera.”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4(1964):8-17.]
    江东:“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记周扬同志和演员们的一次谈话”,《戏剧报》9(1958):3—4。[Jiang,Dong.“Theatre Must Reflect the New Age of the Masses:A Conversation between Comrade Zhou Yang and the Actors.” Journal of Theatre 9(1958):3-4.]
    马彦祥:“试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和继承戏曲艺术传统问题”,《戏剧报》10(1960):4—9。[Ma,Yanxiang.“Discussions on Xiqu Reflecting Modern Life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Artistic Tradition of Xiqu.” Journal of Theatre 10(1960):4-9.]
    齐云:“略论现代戏”,《江淮学刊》2(1964):34—38。[Qi,Yun.“On Modern Xiqu.” Jianghuai Tribune 2(1964):34-38.]
    阳友鹤:“漫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与革新—中南区戏剧会演观摩散记”,《戏剧报》10(1965):36—37。[Yang,Youhe.“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Xiqu Performance:Impressions on the Joint Performance of Xiqu in Central South China.” Journal of Theatre 10(1965):36-37.]
    张德福:“演现代戏的一些心得”,《戏剧报》3(1960):24—27。[Zhang,Defu.“Understandings of Modern Xiqu Performance.” Journal of Theatre 3(1960):24-27.]
    郑亦秋:“要仔细对待艺术形式问题”,《戏剧报》5(1964):6。[Zheng,Yiqiu.“To Consider the Form of Art Carefully.” Journal of Theatre 5(1964):6.]
    ① 见田汉:“‘第二次革新’与‘爱今派’”,《论戏曲反映伟大群众时代问题》(第一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1—3。
    ② “分工论”主要认为:第一,在众多戏曲剧种中,相对成熟的剧种如京剧、昆剧等只属于“古典艺术”,不适合表现现代题材,它们只有和当下生活保持一段距离才能被欣赏。而评剧、曲剧、沪剧等剧种适合搬演现代戏,应该由它们担负起表现现代生活的职责。代表论述有章周“京剧不适合表现现代题材”(《北京日报》1964年2月5日)、李素明“我对‘分工论’的一些看法”(《北京日报》1964年1月30日)等。第二,京剧等剧种不必反映最当前的生活,可以有选择地演出如下三类题材:反映现代少数民族生活斗争的现代戏;内容富有传奇风味,在服装、场景上有异于观众日常生活所见的现代戏;与观众生活有一定距离的革命历史剧。代表文章如刘心武、黄得人:“京剧不宜表现最当前的现实生活”(1964年3月3日《北京日报》);代表论述有章周“京剧不适合表现现代题材”(《北京日报》1964年2月5日)、李素明“我对‘分工论’的一些看法”(《北京日报》1964年1月30日)等。
    ③ 见陈光炎:“批判、继承、创新都是为了发展戏曲艺术”,《北京日报》1964年4月11日。
    ④ 见彭真:“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的讲话”,《人民音乐》8—9(1964):3—6。
    ⑤ 1958年7月14日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闭幕式上,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在题为《为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戏曲而努力》的总结发言中喊出了“以现代剧目为纲”的口号。
    ⑥ 社论“戏曲工作者应该为表现现代生活而努力”,《人民日报》1958年8月7日。
    ⑦ 见周宁主编:《20世纪中国戏剧理论批评史(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791页。
    ⑧ 见周扬:“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的总结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曲理论研究文选(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87—504页。
    ⑨ 1958年前也曾出现过一次戏曲现代戏编演的小高潮。即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前后,涌现了如评剧《刘巧儿》《小二黑结婚》、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淮剧《王贵与李香香》以及秦腔《一家人》等现代戏剧目。它们是建国初为宣传《婚姻法》、抗美援朝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而生的。但当时尚未引起关于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的集中讨论。
    ⑩ 见《文化部关于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编:《文化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1949—1959)》(1982年)第220—23页。
    (11) 见张庚:“新戏曲随着人民的时代飞跃前进”,《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第12—16页。
    (12) 见王林:“‘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正在继续进行”,《戏剧报》12(1958):22。
    (13) 见英华:“文化部举办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戏剧报》7(1960):20。
    (14) 见“编者按”,《戏剧报》10(1960):6—11。
    (15) 见“戏剧舞台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有力阵地”,《人民日报》1964年10月15日。
    (16) 见《戏剧报》资料室:“一九六五年革命现代戏大丰收”,《戏剧报》1(1966):41—42。
    (17) 见社论“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连续举行座谈会探讨京剧现代戏艺术革新问题”,《上海戏剧》4(1964):5。
    (18) 见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隆重举行”,《人民音乐》7(1964):8。
    (19) 见李元春、钱浩梁、景孤血等:“京剧武戏如何更好地表现革命斗争生活座谈纪要”,《戏剧报》12(1965):31—32。
    (20) 见章清等:“《南方日报》‘文艺评论专页’探讨革命现代戏的题材等问题”,《新闻业务》12(1965):41。
    (21) 见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1960年7月22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张炯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理论史料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第137—61页。
    (22) 见马彦祥:“试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和继承戏曲艺术传统问题”,《戏剧报》10(1960):4—7。
    (23) 见刘修:“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关于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戏剧报》4(1959):5—8。
    (24) 见张庚:“戏曲编剧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的问题”,张庚:《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第94—95页。
    (25) 见路坎:“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重大成就”,《文学评论》4(1964):1—5。
    (26) 见陆定一:“让京剧现代戏的革命之花开得更茂盛”,《上海戏剧》6(1964):2—3。
    (27) 见彭真:“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的讲话”,《人民音乐》8—9(1964):3—6。
    (28) 见胡锡涛:“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形象——华东六省戏曲现代戏优秀剧目轮流演出观摩札记”,《戏剧报》5(1965):45—47。
    (29) 见王琢:“没有成功的人物形象就没有成功的戏——关于革命现代戏创作怎样组织戏剧冲突的问题”,《学术研究》1(1966):31—43。
    (30) 见陶君起:“京剧现代戏的语言问题”,《上海戏剧》4(1964):14—16。
    (31) 见杨兰春:“豫剧反映现代生活的几点体会”,《论戏曲反映伟大群众时代问题》(第2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23—37页。
    (32) 见范钧宏:“改编京剧《白毛女》的一些体会”,《论戏曲反映伟大群众时代问题》(第2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93—106页。
    (33) 见曲六乙:“从‘两点论’想起的”,《戏剧报》21(1960):3—5。
    (34) 见张庚:“论新戏曲的内容和形式—在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的发言”,《张庚文录》(第3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72—86页。
    (35) 见马少波:“戏曲艺术跃进再跃进—在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会上的发言”,《戏剧报》9(1960):4—7。
    (36) 见宗华、文牧:“沪剧《罗汉钱》剧本的创作经过”,上海市文化局编审科改编、宗华等执笔:《沪剧罗汉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33—40页。
    (37) 见刘木铎:“我们对京剧艺术革新的尝试—排演京剧《四川白毛女》的体会”,《戏剧报》19—20(1960):52—57。
    (38) 见巴地:“戏曲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创造—就正于马科、马彦祥同志”,《戏剧报》5(1961):24—28。
    (39) 见龚义江:“试谈京剧《晴空迅雷》的艺术创造”,《戏剧报》19—20(1960):58—59。
    (40) 见李紫贵:“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戏剧报》5(1964):5—6。
    (41) 见常香玉在1960年6月15日“戏曲演员座谈戏曲艺术革新”上的发言,李蔷华、彭俐侬、常香玉等:“关于戏曲艺术革新的讨论”,《戏剧报》12(1960):24—26。
    (42) 见刘秀荣在1960年6月15日“戏曲演员座谈戏曲艺术革新”上的发言。关鹔鹴、刘成基、童芷苓等:“关于戏曲艺术革新的讨论”,《戏剧报》13(1960):17—21。
    (43) 见邓小秋:“戏曲程式在现代剧中的应用与发展”,《戏剧报》5(1961):30—33。
    (44) 见蓝流:“谈《罗汉钱》的导演、表演问题”,《论戏曲反映伟大群众时代问题》(第2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78—84页。
    (45) 见张建军:“我是怎样创造王满喜这个喜剧人物的”,《论戏曲反映伟大群众时代问题》(第2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07—217页。
    (46) 见杨兰春“豫剧反映现代生活的几点体会”,《论戏曲反映伟大群众时代问题》(第2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23—37页。
    (47) 见于会泳:“关于京剧现代戏音乐的若干问题(上)”,《上海戏剧》6(1964):22—25。
    (48) 见于会泳:“关于京剧现代戏音乐的若干问题(下)”,《上海戏剧》7(1964):18—24。
    (49) 见卫明:“写京剧现代戏如何安唱”,《戏剧报》12(1965):33—35。
    (50) 见同音:“时代花开万紫千红—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述评”,《人民音乐》5(1960):16—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