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语境下新写实小说的命名与多棱镜读解——论《烦恼人生》的产生与接受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aming and Multi-prism Interpretation of New-re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On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of Troubled Life
  • 作者:任南南
  • 英文作者:REN Nan-nan;School of Humanities,Yantai University;
  • 关键词:池莉 ; 《烦恼人生》 ; 新写实 ; 转型
  • 英文关键词:Troubled Life;;CHI-Li;;new realism;;transformation
  • 中文刊名:YTX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2;No.135
  • 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期山东小说地域文化形象研究”(17CQXJ27)
  • 语种:中文;
  • 页:YTXS201902006
  • 页数:9
  • CN:02
  • ISSN:37-1104/C
  • 分类号:60-68
摘要
池莉的代表作《烦恼人生》是批评家阐释新写实小说潮流的重要文本,小说在传统现实主义和先锋写作之间独辟蹊径,借助对匮乏现实和烦恼体验的书写,找到新的文学生长点,获得批评家"现实主义"、"现象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多重读解,完成了转型语境对新写作选择、接受的完整过程。
        The novel Troubled Life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I-Li, and an important text for critics to interpret the trend of new realistic novels. The novel created a new path between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avant-garde writing. It has found a new literary growth point and obtains critics'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such as "realism" "phenomenology" or "post-modernism". The novel completes the whole process of choosing and accepting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引文
①池莉:《创作从生命来》,《名作欣赏》2003年第1期。
    ②池莉:《也算一封回信》,《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4期。
    (1)李正西:《池莉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2)曹文轩:《二十世纪末期文学现象》,北京:作家出版社,第119页。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345页。
    (4)杜德利·西尔思:《发展的含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49页。
    (5)《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
    (6)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7)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24页。
    (8)费振钟:《什么才能成为永远的表达》(代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池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9)本时期一些著名文学期刊的发行数量创历史之最,如《人民文学》150多万份,《收获》120多万份,《当代》55万份。
    (10)陈平原:《文学的周边》,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32页。
    (11)洪子诚:《问题与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12)洪子诚:《问题与方法》,第81页。
    (13)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14)陈思和:《自然主义与生存意识》,《钟山》1990年第4期。
    (1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45页。
    (16)张德林:《生活流——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一种表现形态》,《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3期。
    (17)汪政、晓华:《“新写实”的真正意义》,《钟山》1990年第4期。
    (18)汪政、晓华:《“新写实”的真正意义》,《钟山》1990年第4期。
    (19)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20)陈晓明:《新写实小说座谈辑录》,《文学评论》1991年3期。
    (21)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22)段崇轩:《屏蔽后的重建》,《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
    (23)金慧敏:《新写实小说座谈辑录》,《文学评论》1991年3期。
    (24)张毅:《新写实小说的形与魂》,《当代文坛》1990年第3期。
    (25)邱晓华:《九十年代中国经济》,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8页。
    (26)阳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文艺报》1988年第5 期。
    (27)陈旭光:《现实主义的苟安和退却》,《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
    (28)陈旭光:《现实主义的苟安和退却》,《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
    (29)《人民日报》1989年11月28日。
    (30)1988年11月12日《文艺报》刊登了胡启立《在中国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祝词》重点阐述了党如何改善对文艺事业的领导。文章指出:尊重作家的劳动和文艺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文学评论,提倡不同流派作品的竞赛,鼓励文艺问题上各种观点自由争论,是党正确领导文艺事业的基础。同时“各级党委对文学艺术的指导应着眼于总体的发展方向,对具体的文艺观点和文艺作品的评论,要少干预,少介入”。
    (31)陈晓明:《原版自序》,《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第 6页。
    (32)段崇轩:《屏蔽后的重建》,《文学评论》1991年第3期。
    (33)於可训的观点,见:《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34)丁永强:《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
    (35)陈晓明:《原版自序》,《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第7页。
    (36)南帆:《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文艺争鸣》199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