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十年中国古都学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Chinese Science of Ancient Capitals in the Past Decade
  • 作者:宋羽
  • 英文作者:SONG Yu;The School of History,Renmin University;
  • 关键词:古都学 ; 古都学理论 ; 都城制度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science of ancient capitals;;the theory of Chinese science of ancient capitals;;the system of ancient capitals
  • 中文刊名:DSY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8;No.9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研究——‘华夏型’城市的历史变迁”(16ZDA120)
  • 语种:中文;
  • 页:DSYZ201902003
  • 页数:8
  • CN:02
  • ISSN:14-1303/C
  • 分类号:16-23
摘要
在近十年中古都学承续了之前迅速发展的势头,传统重点领域成果颇丰,新兴领域亦迎头赶上,古都学整体呈现多点开花、开枝散叶的态势。相近学科间的交叉互动更为频繁,对古都学的学科走向和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普通民众对于古都的兴趣日益浓厚,社会对于古都学的关注也更加密切。无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古都学都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
        In the past decade,Chinese Science of ancient capital has continued its rapid development,not only fruitful in traditional key areas but also in some new areas. While it extends its scope of study,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are emerging,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search. Meanwhile,it arouses public interests.Therefore,it ushered in the best time of its development.
引文
[1]朱士光.论我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之意义、内容与理论问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2-5.
    [2]朱士光.试论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新态势与有待着力研究的几个重大领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7(4):326-329.
    [3]毛曦.城市史研究的范围与方法———试论历史地理学、古都学及城市史学之关系[J].史林,2009(4):165.
    [4]吴宏歧,郝红暖.中国都城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53.
    [5]朱士光.在郑州古都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G]//中国古都学的研究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安大钧.古都大同[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1.
    [7]谭其骧.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G]//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
    [8]李殿元.论成都理应是中国“大古都”[J].文史杂志,2016(6):36-44.
    [9]何一民,陆雨思.大古都条件变化视野下的成都大古都地位认定[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7(2):158-163.
    [10]何一民.成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2010.
    [11]叶万松.关于大理、赤峰、银川等古都城市“中国大古都”历史地位的讨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7.
    [12]王建国.中国大古都榷议[J].唐都学刊,2018(1):101.
    [13]彭丽华.请射与五代都城制度的演变[J].史学月刊,2012(9):62-69.
    [14]李昕泽.里坊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5]万晋.门之内外:城市社会空间视野下的都城城门考察———以北宋东京城为中心[J].南都学坛,2010(2):38.
    [16]肖爱玲,周霞.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1):65-67.
    [17]李久昌.国家、空间与社会———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8]潘明娟.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9]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20]徐卫民.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1]吴殿廷,袁俊,常旭.定都与迁都———兼论中国迁都问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2]徐吉军.南宋临安工商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朱祖希.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4]于希贤,于洪.中国古都历史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25]李玉文,程怀文.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解读[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26]陶思炎.中国都市民俗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7]颜廷真,陈喜波,曹小曙.略论西夏兴庆府城规划布局对中原风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75-78.
    [28]杜文玉,王丽梅.隋唐长安———隋唐时代丝绸之路起点[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