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Analysis of the Liberal Intellectuals' Political Ideology in the Early Regime of GMD Nanjing Government
  • 作者:郑师渠
  • 英文作者:ZHENG Shi-qu;School of History,BNU;
  • 关键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 政治心态 ; 南京国民政府
  • 英文关键词:Literal Intellectual;;political ideology;;GMD regime
  • 中文刊名:BJ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25
  • 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No.268
  • 语种:中文;
  • 页:BJSF201804008
  • 页数:17
  • CN:04
  • ISSN:11-1514/C
  • 分类号:78-94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1927—1932),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心态是以社会精神领袖自居,却又不免"恐共"的心理,所以,他们对国民党政权的抨击,常常陷入"投鼠忌器"的两难境地。九一八事件后,面对中国政治生态的改变,他们的政治心态也不得不加以调整:对于国民党,由不满趋向公开合作;对于共产党,则由"恐共"趋向"挺共",即主张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化。这种调整,过去多被斥为投靠国民党反动政权。时至今日,这个评论有失简单化。平心而论,这些人走向"挺共",既是民族大义感召的结果,也反映了他们虽舍弃了原有的浪漫,但在相当程度上仍保留有自己独立的政治品格、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至于他们主张开放党禁、国共联手,这本身就是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打击,也是对此前针对共产党的污名化宣传的有力否定。这一切为后来国共实现二度合作,共御国难,作了重要的铺垫,这一点必须予以肯定。
        The Chinese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 the early regime of GMD government(1927-1932)assumed themselves as social spiritual leaders and did not support the GMD regime,but meanwhile they were unreasonably and blindly afraid of Communism and the political movements led by the Communists.Therefore,they were frequently in a dilemma in casting their criticism on GMD regime.But 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became adapted to the new political situation after September 18 th,1931:on one hand,they began to cooperated politically with GMD,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y started to acknowledge the legitimation of CPC.Unfortunately this ideological adaptation was criticized as a surrender to the reactionary GMD regime.This criticism is not fair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at that time because their ideological adaptation reflected their political independence,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mmitment.Their advocating for speech freedom and GMD-CPC cooperation prepared for the second GMD-Communist Cooperation in fighting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in China and should be positively recognized in history.
引文
(1)如耿云志:《从五四到三十年代初期胡适政治态度的变化》(《胡适研究论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罗志田:《知识分子与革命:北伐前后胡适政治态度之转变》(耿云志编:《胡适评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黄建纲:《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9页。
    (1)王双西:《双西回忆录》,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18、21页。
    (2)郁达夫:《志摩在回忆里》,《新月》,第4卷第1期,1931年12月,第4页。
    (3)《本报启事》,《大公报》,1926年9月1日,第1版。
    (4)《后生可畏》,《胡适全集》,第2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1页。
    (5)参见拙文《“五四”后知识阶级的自我体认(1920-1926)---以五卅运动和三一八运动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11页。
    (7)周鲠生:《我们所要的一个善后会议》,《现代评论》,第1卷第2期,1924年12月20日,第7页。
    (8)《民众运动与领袖》,《现代评论》,第3卷第54期,1925年12月5日,第3页。
    (9)记者:《国庆辞》,《大公报》,1926年10月10日,第1版
    (10)《国闻周报》,1926年第3卷第30期,第1页。
    (1)《大公报》,1926年9月11日,第6版。
    (2)前溪:《军阀与党阀》,《大公报》,1926年9月23日,第1版。
    (3)记者:《南征北伐可以已矣》,《大公报》,1926年9月3日,第2版。
    (4)榆民:《回头是岸》,《大公报》,1926年9月4日,第1版。
    (5)《大公报》,1926年9月5日,第1版。
    (6)《国民党宣言》,《大公报》,1926年9月14日,第1版。
    (7)记者:《论十三公使请息兵电》,《大公报》,1926年10月9日,第2版。
    (8)《劝南北猛醒》,《大公报》,1926年9月2日,第1版。
    (9)《国民会议问题》,《大公报》,1928年6月23日,第1版。
    (1)明生:《中国知识阶级的失业问题》,《大公报》,1929年6月29日,第13版。
    (2)编者:《访问胡适之先生记》,《生活》,第3卷第5期,1927年12月4日。合订本第2卷,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版,第47页。
    (3)胡适日记,1922年2月7日,《胡适全集》,第29卷,第512页。
    (4)胡适日记,1928年4月1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21页。
    (5)《新月》,第2卷第2号,1929年5月10日,第1页。
    (6)《新月》,第2卷第6、7合号,1929年9月10日。
    (7)《我们走哪条路》,《新月》,第2卷第10号,1929年12月10日,第1页
    (1)罗隆基致胡适,1931年5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页。
    (2)《胡适全集》,第4卷,第652页。
    (3)侯外庐主编:《中国近代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8页。
    (4)《胡适全集》,第21卷,第407页。
    (5)《胡适全集》,第21卷,第376页。
    (6)据《胡适全集》,第21卷,第393页编者注,胡适《知难行亦不易》初稿写于1928年7月,载《吴淞月刊》1929年第2期,改定于1929年5月11日,又载《新月》月刊第2卷第4号。即初稿先于《说难》。如此反复,则更耐人寻味。
    (1)《胡适全集》,第31卷,第557页。
    (2)梁实秋:《孙中山先生论自由》,《新月》,第2卷第9号,1929年11月10日,第10页。
    (3)铁豆:《国民党的新提案》,《新路》,第2期,1932年6月30日,第24页。
    (4)《新月》,第2卷第6、7合期。
    (5)《论人权》,《新月》,第2卷第5号,1929年7月10日,第25页。
    (6)《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全集》,(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5页。
    (7)《胡适全集》,第32卷,第300页。
    (8)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制度》,《新月》,第2卷第12号,1930年2月10日,第22页。
    (9)《专家政治》,《新月》,第2卷第2号,1929年4月10日,第2、7页。
    (10)胡适日记,1930年7月15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670页。
    (1)《胡适致梁漱溟》,《新月》,第3卷第1号,1930年3月10日,第14页
    (2)《知难,行亦不易》,《胡适全集》,第21卷,第405页。
    (3)王世杰:《学校与政治》,《现代评论》,第4卷第81期,1926年6月27日,第6页
    (4)《我们所要说的话》,左玉河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东荪》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页.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6)《沪党部攻讦中之胡适论文》一文本报按语,《大公报》,1929年9月11日,第4版。
    (7)《罗隆基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76页。
    (8)《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全集》,(5),第115页。
    (1)张奚若:《拉斯克著〈共产主义的批评〉一书的书评》,《现代评论》,第7卷第160期,1927年12月31日,第17页。
    (2)《共产党在华失败之批判》,《大公报》,1927年7月11日,第1版。
    (3)《晨报》,1926年7月10日,第3版。
    (4)《国府剿灭赤匪报告》,《国闻周报》,第8卷第20期,1931年5月25日,第8页。
    (5)《财政与时局》,《大公报》,1931年2月2日,年2版。
    (6)《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现代评论》,第三周年纪念增刊,1928年6月。
    (7)天流别墅主人:《南都闲话录》,《大公报》,1927年10月29日,第3版。
    (8)序平:《南京政府》,《现代评论》,第5卷第125期,1927年4月23日,第4页。
    (9)胡适:《追念吴稚晖先生》。《传记文学》,第4卷第3期,1964年3月。
    (10)胡适:《中国革命》,《时事新报》,1927年5月21日,第2张第2版.
    (1)胡适日记,1928年4月25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59页。
    (2)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新月》,第3卷第10期,1931年6月(准确日期不详),第8页。
    (3)《大公报》,1928年1月1日,第1版。
    (4)纯:《第四届会议以后》,《现代评论》,第7卷第166期,1928年2月11日,第2页。
    (5)实:《民国十六年的回顾》,《现代评论》,第7卷第160期,1927年12月31日,第1页。
    (6)《〈一个时代错误的意见〉附记》,1932年10月2日,《胡适全集》,第21卷,第517页。
    (7)胡适日记,1933年12月21日,《胡适全集》,第32卷,第243页。
    (8)胡适:《我们对于政治的主张》,《胡适全集》,第21卷,第383页。
    (1)君房:《新路禁止发行令书后》,《新路》,第4期,1932年7月20日,第8页。
    (2)《本报续刊四周年纪念感言》,《大公报》,1930月1日,第2版。
    (3)罗隆基:《论中国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新月》,第3卷第10号,第15页。
    (4)《关心教育之一封书---钱基博致苏教厅函》,《时事新报》,1927年6月25日,第2张第4版。
    (5)《从经济上观察中国的社会政治》(二),《现代评论》,第6卷第149期,1927年10月15日,第9页。
    (6)山木:《党治与国民会议》,《现代评论》,第7卷第172期,1928年3月24日,第3-4页。
    (7)《国闻周报》,第6卷第27号,1929年7月14日,第5页。
    (8)《民众观点上之时局》,《国闻周报》,第7卷第7期,1930年2月24日,第1、2页。
    (9)《党治杂感》,《国闻周报》,第7卷第9期,1930年3月10日,第3页。
    (10)罗隆基:《论中国的共产:为共产问题忠告国民党》,《新月》,第3卷第10号,第17页。
    (11)罗隆基:《我对党务上的“尽情批评”》,《新月》,第2卷第8号,1919年10月10日,第6页。
    (1)松子:《北京下了以后》(二),《现代评论》,第8卷第186期,1928年6月30日,第4页。
    (2)胡适日记,1929年4月26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375页。
    (3)胡适日记,1929年7月2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414页。
    (4)胡适日记,1930年10月11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750页。
    (5)《汪精卫等约法草案》,《大公报》,1930年11月1日,第2版。
    (6)胡适日记,1930年10月11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750页。
    (7)胡适日记,1931年3月18日,《胡适全集》,第32卷,第5页。
    (8)《大公报》,1931年6月2日,第2版。
    (9)《记者附白》,《大公报》,1931年7月13日,第11版。
    (10)《新月》,第3卷第8号,1931年10月10日,第18页。
    (1)《新月》,第2卷第6、7合期,1929年9月10日,第2页。
    (2)《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全集》,(5),第115页。
    (3)《马季廉致胡适》,《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第117页。
    (4)《大公报》,1931年1月1日,第2版。
    (5)胡适日记,1932年2月23日,《胡适全集》,第32卷,第167页。
    (6)丁文江:《公共信仰与统一》,《大公报》,1934年1月14日,第2版。
    (7)胡适日记,1932年2月23日,《胡适全集》,第32卷,第167页。
    (8)《南京的机会》,《独立评论》,第31号,1932年12月18日,第4页。
    (9)汪松年:《〈大公报〉在天津》,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精选》,(9),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1)孟真:《中国现在要有政府》,《独立评论》,第5号,1932年6月19日,第7页。
    (2)《〈独立评论〉编辑方针(稿)》,《胡适往来书信选》,下册,第574页。
    (3)胡适日记,1932年2月23日,《胡适全集》,第32卷,第168页。
    (4)《论专制并答胡适之先生》,《独立评论》,第83号,1933年2月31日,第4、5页。
    (5)《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第133号,1934年12月30日,第7页。
    (6)《民主与专政是不相容的么》,左玉河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东荪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51页;《我们所要说的话》,同前,第268页。
    (7)《民主独裁以外的第三种政治》,《再生》,第3卷第2期,1935年3月15日。
    (8)《南京的机会》,《独立评论》,第31号,1932年12月18日,第3页。
    (1)《参加国难会议的回顾》,《独立评论》,第1号,1932年5月22日,第9-12页。Gambetta(甘必大,1838-1882)法国著名政治家,在普法战争中,曾为抗击普鲁士的重要组织者。
    (2)《福建的大变局》,《独立评论》,第79号,1933年12月3日,第4页。
    (3)参见耿云志:《胡适(1891-1962)年谱》,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4)《胡适致汪精卫》,《胡适往来书信选》,中册,第208页。
    (5)《独立评论》,第17号,1932年9月11日。
    (6)《知难行易》,《鲁迅全集》,(4),第340页。
    (7)《评论共产主义并忠告中国共产党员》,《独立评论》,第51号,1933年5月21日,第5页。
    (1)《大公报》,1930年5月21日,第2版。
    (2)《武力统一论》,《胡适全集》,第22卷,第8页。
    (3)胡适日记,1929年6月16日,《胡适全集》,第31卷,第403页。
    (4)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第3版),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
    (5)胡适日记,1932年2月23日,《胡适全集》,第32卷,第168页。
    (6)《大公报》,1932年3月24日,《国闻周报》,1932年3月28日转载,第11、12页。
    (7)《独立评论》,第6号,1932年6月26日.见《胡适全集》,第21卷,第480、481页。胡适在本文附言中说:“丁先生写成此文,给我全权修改.从第五段以下,全是我改作的.来不及送给丁先生审校了,只好由我声明负责。”见同上,第482页。
    (1)《假如我是蒋介石》,《独立评论》,第35号,1933年1月15日,第5页。
    (2)《荒谬集》,上海:自由言论社,1935年6月初版,第57页。
    (3)参见张东荪:《党的问题》,《再生》,第1卷第4期,1932年8月20日。
    (4)《独立评论》,第51号,1933年5月21日,第15-19页。
    (5)《惨痛的回忆与反省》,《独立评论》,第18号,1932年9月18日,第12-13页。
    (6)《傅斯年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第23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