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加伦与南昌起义若干史事探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Some Issues of Blyukher and the Nanchang Uprising
  • 作者:殷露露
  • 英文作者:Yin Lulu;
  • 关键词:加伦 ; 南昌起义 ; 共产国际
  • 中文刊名:ZGDS
  • 英文刊名:CPC History Studies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25
  • 出版单位:中共党史研究
  • 年:2018
  • 期:No.244
  • 语种:中文;
  • 页:ZGDS201810010
  • 页数:7
  • CN:10
  • ISSN:11-1675/D
  • 分类号:108-114
摘要
大革命时期来华担任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顾问的苏联将领加伦在1927年回国之前仍然有着重要的活动,与中共发动的南昌起义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一,加伦参与了南昌起义的酝酿,是起义部队南下决策的提议者和南下路线的设计者之一。第二,加伦在1927年7月26日汉口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和张发奎会面问题的报告,引发了起义前夕的一段插曲,对南昌起义的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三,加伦在奉命回国前夕,就援助南昌起义南下部队设计了一些重要的方案,对莫斯科方面的决策起了重要的影响。
        The Soviet general Blyukher who served as the adviser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the revolutionary army in China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still carried on important activities before he returned to the Soviet Union in 1927,and h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nchang Uprising launched by the CPC. Firstly,Blyukher participated in the brewing of Nanchang Uprising,and was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the decision-making of the troops heading south and the main designer of the southward route. Secondly,Blyukher's report on the meeting with Zhang Fakui at the Hankou meeting on July 26,1927,triggered an episode on the eve of the uprising,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cess of the Nanchang Uprising. Thirdly,on the eve of his return,he had designed some important plans to assist the forces heading south,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oscow's decision-making.
引文
(1)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415页。
    (2)目前国内学界只有少量成果提及加伦与南昌起义的关系,包括席香根:《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关系的几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陈毓述、苏若群:《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南昌起义》,《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5期;周利生:《南昌起义部队向广东进军战略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刘小花:《共产国际、联共(布)对南昌起义的援助》,《红广角》2010年第11期;徐元宫:《1927:南昌起义的苏联因素》,《同舟共进》2011年第6期;徐元宫:《莫斯科对南昌起义前后态度变化原因考察》,《历史教学》2012年第10期;王新生:《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传达共产国际指示析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等。国外学界关于加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苏联及俄罗斯学者卡尔图诺娃的一系列相关著述和资料汇编,其中已经翻译成中文者为:[苏]A.И.卡尔图诺娃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俄罗斯]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编,张丽译,李玉贞校:《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但两书中均未对加伦与南昌起义的关系作出专门论述。
    (1)参见[苏]A.И.卡尔图诺娃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加伦在中国(1924-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61页。
    (2)《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第211页。
    (3)《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第316页。
    (4)参见[苏]亚·伊·切列潘诺夫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一个驻华军事顾问的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82页。
    (5)《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4卷,第346、416页。
    (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一),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74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著:《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第56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著:《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下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第488页。
    (4)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30页。
    (5)《南昌起义》,第88-89页。
    (6)《南昌起义》,第49-50页。
    (1)《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上卷,第56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3)《南昌起义》,第50页。
    (4)《南昌起义》,第50-51页。
    (5)《南昌起义》,第29页。
    (1)参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关于作出南昌起义决定的情况》,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第10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第252页。
    (2)《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17-18页。
    (3)张发奎口述,夏莲瑛访谈及记录,胡志伟翻译及校注:《张发奎口述自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4)张发奎口述,夏莲瑛访谈及记录,胡志伟翻译及校注:《张发奎口述自传》,第92页。
    (1)张发奎口述,夏莲瑛访谈及记录,胡志伟翻译及校注:《张发奎口述自传》,第78页。
    (2)《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19页。
    (3)参见[苏]A.И.卡尔图诺娃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加伦在中国(1924-1927)》,第63页。
    (4)《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21-22页。
    (5)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199页。
    (6)转引自[俄罗斯]阿纳斯塔西娅·卡尔图诺娃编,张丽译,李玉贞校:《来到东方:加伦与中国革命史料新编》,第18页。
    (7)《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71页。
    (1)《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16、23-25页。
    (2)《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第71、9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