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突厥册封中原“可汗”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e “Qaghans”Appointed by the Turks
  • 作者:德罗姆普 ; 杨富学 ; 李阳
  • 英文作者:Michael R.Drompp;Yang Fu-xue;Li Yang;Rhodes College;Dunhuang Research Academy;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 关键词:突厥 ; 隋唐 ; 册封 ; “以汉制汉”
  • 英文关键词:Turks;;Sui-Tang dynasties;;Granting of titles;;Using Chinese to control Chinese
  • 中文刊名:HXX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 机构:美国罗德学院;敦煌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2-25
  • 出版单位:河西学院学报
  • 年:2016
  • 期:v.32;No.11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唐宋回鹘史研究”(项目编号14AZD06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民族史研究”(项目编号14JJD770006)
  • 语种:中文;
  • 页:HXXY201601004
  • 页数:11
  • CN:01
  • ISSN:62-1171/G4
  • 分类号:2+24-33
摘要
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时期,反用中原王朝"以夷制夷"之策,对中原王朝推行"以汉制汉"之策,先后在隋唐交替之际和武则天废唐立周期间先后多次册封中原"可汗",如隋唐之交刘武周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册封为"定杨可汗",梁师都被册封为"大度毗伽可汗",武周时期阎知微被后突厥可汗默啜册封为"南面可汗"。"以汉制汉"策略的推行,表明突厥统治者已精通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之术,通过适合自己的策略操控中原王朝,从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During the period of Eastern Turk Empire and the Second Turk Empire,the Turk Qaghans sought to turn the tables on the old policy of"yiyizhiyi",namely using"barbarians"to control"barbarians",through the practice that has been called "yi Han zhi Han"which means "using Chinese to control Chinese"as well,they appointed many Chinese Qaghans at the time of Sui-Tang transition and Zhou interregnum,For examples,Shi-bi Qaghan had appointed Liu Wuzhou as "Ding Yang Qaghan"along with Liang Shidu as"Tardu Bilge Qaghan"during the Sui-Tang transition,Bayan Cˇor Qaghan appointed Yan Zhiwei as "Nan mian Qaghan"at the time of Empress Wu Zetian. The implement of strategy "using Chinese to control Chinese"indicates the Turkic rulers were versed in the political trickery which Chinese power once actualized to their neighbors. As a result,they control Chinese powers by their own proper strategies which result in making political gains to the maximization for themselves.
引文
①余英时(Ying-shih Yu:《汉代中国的贸易和扩张——中国与游牧民经济关系结构研究(Trade and Expansion in Han China: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 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伯克利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7年,第14~15页。参见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古代中国和它的宿敌——东亚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兴起(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2~204页。对晁错一生的叙述,见劳惟一(Michael Loewe):《秦朝、西汉和新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4年)传记辞典(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the Qin,Former Han and Xin Periods 221 BCAD24)》,莱顿:布里尔,2000年,第27~29页。
    ②余英时:《汉代中国的贸易和扩张——中国与游牧民经济关系结构研究》,第15~16页。笔者倾向于用第二种政策作为“分而治之”的方式,但至少在很多实例里,它给中原人带来了太多的机会。中国战略家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分裂而不是制造新的分裂。
    ③林恩显在论述突厥插手中原王朝政治斗争时,提出了这个术语,见《突厥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70~272页。
    ④这一论点可从下列事例中得到实证:534年,北中国分裂为两个王朝,互相对抗,有利于突厥推翻柔然的霸主地位而建立自己的政权。见德罗姆普《内亚帝国的形成:早期突厥帝国(6世纪到9世纪)》(Imperial State Formation in Inner Asia:The Early Turkic Empires 6 to 9Centuries),《匈牙利东方学报(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第58卷,2005年,第103~104页。
    ⑤该名称之古突厥语形式已无从知晓,汉语写作“他钵”,汉籍史料多见。另外,在6世纪晚期的布谷特碑中还可见到粟特语写法,遗憾的是,到底应读作Taspar还是Tatpar,至今无法确定。见于克里亚什托尔内(S.G.Kljastornj)、利夫希茨(V.A.Livsic)《布古特碑粟特碑铭补证(The Sogdian Inscription of Bugut Revised)》,《东方学报》第26卷,1972年,第73~74和86页。又见森安孝夫和敖其尔(Ayuda Ochir)编《蒙古国现存遗迹·碑文调查报告》,大阪:中央亚细亚学研究会,1999年,第122~125页。
    ⑥《周书》卷50,第911页(本文所引二十四史皆为中华书局标点本,下不另注)。“儿”这个词的使用,似乎暗示他钵可汗视自己的地位高于两个寻求他帮助的拓跋氏君主。亦有反对如此解释的论点,请参见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6~88页。
    ⑦对这一问题的全局概述,见Pan Yihong:《天子与天可汗——隋唐中国及其邻邦(Son of Heaven and Heavenly Qaghan:Sui-Tang China and Its Neighbors)》,贝灵汉:西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所,1997年,第100~132页。
    ⑧《隋书》卷84,第1872~1873页。
    ⑨《旧唐书》卷194,第5153页。
    ⑩对有关事例的研究见德罗姆普:《唐朝和回鹘帝国的崩溃(Tang China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Uighur Empire:A Documentary History)》,莱顿:布里尔,2000年,第159~195页。
    11塔拉特·提肯(Talat Tekin):《鄂尔浑突厥语语法(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68年,第232~233、237、245、250页(用于称呼中原皇帝,写作桃花石汗);第234、236~237、243、246~247、250~251页(用于称呼突骑施可汗);第234、235、237页(用于称呼黠戛斯可汗);第237页(用于称呼吐蕃赞普)。
    12杜佑:《通典》卷197,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068页。多种情况下,古突厥语bori之汉语记音为“步利”或“步离”,而非“附邻”。
    13《周书》卷50,第912页;《北齐书》卷13,第156~157页。
    14《旧唐书》卷194上,第5194页。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第5878页。这里的处罗可汗和早期西突厥的一位可汗(603~611年在位)同名,请不要混为一谈。
    15最好的例证即是630年取得“天可汗”尊号的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有关论述见Pan Yihong:《天子与天可汗——隋唐中国及其邻邦》,第179~183页。鲜为人知的“莫缘可汗”称号,乃突厥启民可汗呈奉给隋文帝(581~604年在位)的尊号,见《隋书》卷84,第1873~1874页。对此称号的解释,见刘茂才(Liu Mautsai):《东突厥史料(Die chinesischen nachrichten zur geschichte der ost-turken(tu-kue)》,第2卷,威斯巴登:德国出版公司,1958年,第535页注336。又见护雅夫:《突厥启民可汗之上表文》,《东洋学报》第48卷第1号,1965年,第51~53页。
    16《资治通鉴》卷188,第5878和5896页。
    17刘武周传见《旧唐书》卷55,第2252~2255页;《新唐书》卷86,第3711~3713页;《资治通鉴》卷183,第5718~5719、5723~5724页;卷188,第5882~5883页。这里所论皆基于上述史料。
    18《资治通鉴》言“杨”为“杨州”。但是,“杨州”一词无解,且笔者发现当时并没有唤作“杨州”的地方,所以,这种解释极成问题。据温大雅记述,唐朝建立时刘武周也自称天子,国号“定杨”。温大雅未将该称谓和突厥联系起来,见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页。虽然这个问题尚无定论,但将“杨”字解释隋朝国姓,截至目前,应是最有说服力的。见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第164页。
    19这段独特神话见于丹尼斯·西诺(Denis Sinor):《突厥的起源传说(The Legendary Origin of the Turks)》,载热嘎斯(Egle Victoria Zygas)与沃尔黑斯(Peter Voorheis)共编《民俗研究——沃依纳斯纪念文集(Folklorica:Festschrift for Felix J.Oinas)》,布卢明顿:内亚研究所,1982年,第223~257页。狼头纛同样被回鹘所沿用。回鹘是8世纪中期在蒙古高原崛起的突厥语民族之一,在推翻突厥帝国后建立了漠北回鹘汗国。见《新唐书》卷217上,第6155页。
    20《旧唐书》卷55,第2253页。又见《新唐书》卷86,第3712页。
    21《资治通鉴》卷183,第5724页。
    22《旧唐书》卷55,第2254~2255页;《资治通鉴》卷188,第5882~5883页。早期史料言刘武周的叛乱持续了六年,被处死于622年左右。后期史料则推测刘武周亡于620年。
    23梁都师传见《旧唐书》卷56,第2280~2281页和《新唐书》卷87,第3730~3731页。
    24《旧唐书》卷56,第2280页。
    25见沙畹(e.Chavannes):《西突厥史料(Documents sur les Tou~Kiue Turcs Occidentaux)》,巴黎,1903年,第100、362页。这个称呼在汉文史籍中有多种写法,最典型的是“达头”。
    26《旧唐书》卷56,第2280页。
    27《资治通鉴》卷183,第5724页《新唐书》卷87,第3730页。
    28《旧唐书》卷56,第2280页。
    29《旧唐书》卷56,第2281页《资治通鉴》卷192,第6050页。
    30刘季真传见《旧唐书》卷56,第2281~2282页《新唐书》卷87,第3732页。
    31郭子和传见《旧唐书》卷56,第2282~2283页《新唐书》卷92,第3804页。《旧唐书》言郭子和将其子送往突厥充当人质,但二书都明言,当郭子和的行为冒犯了突厥时,被处罗可汗下狱的是郭子和的弟弟。
    32《资治通鉴》卷183,第5724页。
    33克劳森(Gerard Clauson):《十三世纪以前的突厥语语源辞典(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牛津:克拉兰顿出版社,1972年,第715页。
    34克劳森:《十三世纪以前的突厥语语源辞典》,第866页。
    35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第7页。参见Pan Yihong:《天子与天可汗——隋唐中国及其邻邦》,第169~171页。
    36《资治通鉴》卷188,第5904页。
    37安德鲁·艾森伯格(Andrew Eisenberg):《中古北亚政权的战争和政治稳定(Warfar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in Medieval North Asian Regimes)》,《通报(T'oung Pao)》第83期,1997年,第318~320页。
    38默啜见于汉文史籍,可能为古突厥语Beg Cor的音译。Cor在突厥语中为敬词,见克劳森:《十三世纪以前的突厥语语源辞典》,第427~428页。
    39《旧唐书》卷194上,第5168页。
    40阎知微的简要传记见于《旧唐书》卷77,第2679~2680页及《新唐书》卷100,第3942页。
    41《新唐书》卷215上,第6045页。本卷所载一系列战事数量略有出入。三个封号都赐予默啜,以表彰他在女皇对契丹的战争中勤王有功。又见《资治通鉴》卷205,第6510页。
    42见岑仲勉:《突厥史籍》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125页。颉跌利施(Ilterish)见于8世纪古突厥语碑铭,是突厥第一任君主称号。
    43这在阎知微传记中记载明确,见《新唐书》卷100,第3942页。
    44这些事件见于《资治通鉴》卷206,第6530~6531、6537页;《旧唐书》卷194上,第5168~5169页。欧阳修称阎知微是从突厥中逃出的,和被遣返的说法有矛盾。见于《新唐书》卷100,第3942页。
    45《资治通鉴》卷206,第6531页。
    46例证见于《旧唐书》卷194上,第5168页及《新唐书》卷215上,第6045页。
    47塔拉特·提肯:《鄂尔浑突厥语语法》,第234、266页。
    48赖特(F.Wright):《隋朝(The Sui Dynasty)》,载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3卷,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79年,第54页。
    49参见查尔斯·霍尔科姆(Charles Holcombe):《东亚的起源,从公元前221年到906年(The Genesis of East Asia,221 B.C.-A.D.907)》,檀香山:亚洲研究协会和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144页。霍尔科姆不仅揭示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也揭示了伴随此过程的民族与文化冲突。
    50《隋书》卷57,第2301页。汉语“割利”可能来自古突厥语qari,意为“老”,这里表示“高龄”,为礼貌性词汇。参见克劳森:《十三世纪以前的突厥语语源辞典》,第644页。
    51参见安德鲁·艾森伯格:《中古北亚政权的战争和政治稳定》,第318~320页。文中指出突厥的政策应该视为一种“分而治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