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学的崛起与哲学之重建——论李泽厚创立新哲学的基本思路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ise of Aesthetic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On the Basis of Li Zehou's Creation of a New Philosophy
  • 作者:陈英铨
  • 英文作者:Chen Yingquan;
  • 关键词:李泽厚 ; 新哲学 ; 美学 ; 《美学四讲》
  • 中文刊名:PSHW
  • 英文刊名:Shanghai Culture
  • 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上海文化
  • 年:2019
  • 期:No.173
  • 语种:中文;
  • 页:PSHW201906006
  • 页数:12
  • CN:06
  • ISSN:31-1655/G0
  • 分类号:49-59+127
摘要
通过美学的崛起来进行哲学之重建,是李泽厚哲学创新的秘密所在。首先,以中国文化为基地,引进西方美学,使中国审美传统"学"化,使西方美学多元化,为美学划定异常广袤的领域。其次,从哲学美学入手,回到康德,将康德哲学聚焦为心理本体,并将之由认识论和伦理学双峰对峙改造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足鼎立。再次,发现青年马克思,区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为将康德心理本体接引入中国文化准备理论"砧木"。最后,从美学入手,融会贯通马克思、康德和中国传统,建构人类学本体论。李泽厚的哲学创新是中国文化消化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性壮举,新一代学人应当创造性地进一步发挥李泽厚的概念、命题和学说。
        The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through the rise of aesthetics lays in the heart of Li Zehou's philosophical innovation. First of all,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he introduces Western aesthetics, theorizes Chinese aesthetic traditions, diversifies Western aesthetics, and defines an unusually broad field for aesthetics. Secondly, starting from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and returning to Kant, the Kant philosophy is focu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ontology, and it is transformed from bimodal confrontation of epistemology and ethics to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epistemology, ethics and aesthetics. Furthermore, the young Marx was discovere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Marxism for revolution and Marxism for construction, and introducing Kant's psychological ontology into the Chinese cultural preparation theory. Finally, starting with aesthetics, Li integrates Marxism, Kantian thoughts and Chinese traditions to construct his anthropology ontology. Li Zehou's philosophical innovation is a historical feat of Chinese culture absorpting Western culture. Future scholars should inherit his ideas, propositions, and doctrines.
引文
(1)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年。
    (2)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用“人类学本体论”指称自己的哲学,后添加“历史”两字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两者所指相同。
    (3)赵士林认为李泽厚的哲学创新是一场哲学革命。参见赵士林:《李泽厚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丁耘认为,“李泽厚的后康德探索……独自走了一条对这30年思想史具有对照意义的沉思之路”。参见丁耘:《启蒙主体性与三十年思想史--以李泽厚为中心》,赵士林主编:《李泽厚思想评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
    (1)李泽厚严格区分弟子和学生,传承、发挥他的思想的才被视为弟子,所以他自认为没有弟子,他的博士赵士林、刘东等人只是学生。“王岳川:你的弟子现在是散在世界各地?李泽厚:我没有弟子,恰恰是我没有弟子。”参见李泽厚、王岳川:《大国文化与正大气象--王岳川与李泽厚在美国的学术对话(三)》,《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4日。
    (2)李泽厚亲历解放后的历史狂潮,深知人世险恶,其哲学创立于现实环境十分恶劣的时代,为避免被卷入不必要的争议,确保哲学创新工作顺利完成,与一些高调的后辈学人迥然不同,李泽厚采取的是“静悄悄地工作”“做了也不说”的处世态度,刻意隐蔽了创立新哲学的意图。“自该年(1964年)起,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非常忧惧第二次‘反右’,曾想如何积钱辞职离开单位以保身家,也赶紧将《积淀论论纲》写出收藏。”“隐蔽地研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始《批判哲学的批判》的写作准备。”参见杨斌:《李泽厚学术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8、41页。
    (1)《美学论集》《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和《美学旧作集》内容大部分重叠,其中的精华均已被吸收在《美学四讲》中,是故李泽厚不再将它们列入主要著作。
    (2)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
    (3)(4)转引自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38、439页。
    (1)李泽厚的“以美育代宗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达到宗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极高人生境界(“悦志悦神”)。
    (1)康德:《三大批判合集》,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2)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43-50页。
    (1)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49页。
    (2)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改造是一项异常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李泽厚对之灌注了极大的心力,由此形成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李泽厚哲学的奠基之作。这里只能非常简略地提一下李泽厚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改造工作。
    (1)(2)(3)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55、456、458页。
    (4)李泽厚率先提出区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大力发展建设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总序》认为:“以往由于革命实践的影响,我们较多地从社会主义‘革命’视角去解读,而较少从社会主义‘建设’视角去解读,因此,较多地注重其中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而较少研究社会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革命胜利后,仍然沿袭了这种解读模式。这就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片面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丰富的新社会建设思想,恰恰是这些长期被忽视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来说更有意义。”参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
    (1)唐文明:《打通中西马:李泽厚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赵士林主编:《李泽厚思想评析》,第13-34页。
    (2)干春松:《李泽厚与“改革的马克思主义”》,赵士林主编:《李泽厚思想评析》,第35-45页。
    (3)刘悦笛:《中国实践哲学与美学来源的真正钥匙:新发现的李泽厚〈六十年代残稿〉》,《文艺争鸣》2017年第5期。
    (4)(5)(6)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59-460、461、462页。
    (7)详见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
    (8)与当下学术视野局限于美学的好些学人不同,李泽厚志在哲学,其美学理论是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同意海德格尔的观点。海德格尔说哲学已经专业化,他愿意做思想者。美学家是不成立的,我最讨厌别人叫我美学家。”李泽厚、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1)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62页。
    (2)彭富春:《中国当代思想的困境与出路--评李泽厚哲学与美学的最新探索》,《文艺争鸣》2011年第5期。
    (3)李泽厚、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第18-20页。
    (1)李泽厚说:“读书,思考,列研究提纲,曾拟了9个提纲、题目。”参见杨斌:《李泽厚学术年谱》,第40页。
    (2)李泽厚:《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5页。
    (1)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第175页。
    (2)李泽厚:《美学三书》,第465页。
    (3)学界有“李泽厚最像谁”之问,笔者的答案是慧能。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