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19世纪以来潮州方言判断句的演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velopment of Copula Construction in Chaozhou(潮州) Dialect since the 19th Century
  • 作者:黄燕旋
  • 英文作者:HUANG Yan-xuan;Department of Chinese, Sun Yat-sen University;
  • 关键词:判断句 ; 系词 ; 焦点标记 ; 话题标记 ; 语法化
  • 英文关键词:Copula construction;;Copula;;Focus marker;;Topic marker;;Grammaticalization
  • 中文刊名:YYYJ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机构:中山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7-09
  • 出版单位:语言研究
  • 年:2019
  • 期:v.39;No.116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9世纪罗马字文献与潮州方言语法演变研究”(18YJC74002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珍藏汉语文献与南方明清汉语研究”(12&ZD17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汉语语法学史暨数据库建设”(16ZDA209)
  • 语种:中文;
  • 页:YYYJ201903008
  • 页数:8
  • CN:03
  • ISSN:42-1025/H
  • 分类号:56-63
摘要
潮州方言有两种类型的判断句,使用"是"的判断句和使用"个"的判断句。本文利用19世纪潮州方言文献,考察这两种判断句的历史层次。另外,"个"还进一步发展为焦点标记和话题标记,本文考察了"个"从语气副词发展为系词,再进一步发展为话题标记的过程。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opula constructions in Chaozhou(潮州) dialect: one uses Shi(是) as a copula and the other uses Ge(个).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of Chaozhou(潮州) dialect in the 19 th century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layers of these two constructions. In addition, Ge(个) has further developed as a focus marker and a topic marker.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e(个) from an adverb to a copula, and then to a topic marker.
引文
黄燕旋2016《19世纪以来潮州方言语法演变专题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永明1999潮州话“个”字的性质和用法,《第五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2004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载石峰、沈钟伟编《乐在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丹青2007同一性话题:话题优先语言一项更典型的属性,强星娜译,载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钰明1991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
    唐钰明1992中古“是”字判断句的述要,《中国语文》第5期。
    唐钰明1993上古判断句辨析,《古汉语研究》第4期。
    唐钰明2009近代汉语的判断动词“系”及流变,《中山大学学报》第3期。
    王力1937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学报》12卷1期。
    王力1980《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徐宇航2012《潮州方言一百多年来语音演变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军2012陕北横山话的话题标记“是”,《语文研究》第3期。
    庄初升、陈晓丹2009 19世纪以来潮汕方言的罗马字拼音方案,《南方语言学》第一辑。
    A.A.龙果夫1958《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一卷词法),郑祖庆译,科学出版社。
    Heine,Bernd and Tania Kuteva 2002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语言语法化的世界词库》),龙海平、谷峰、肖小平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1)本字尚有待考证。音[kai55 ](潮州市区发音),与量词及结构助词“□[kai55 ]”(一般写作“个”)同音,19世纪的潮汕方言文献中所记罗马字拼音也与量词及结构助词相同。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有密切的联系,而指示代词又是汉语系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判断句中的“□[kai55 ]”可能是量词经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的。施生(私人交流)认为此字为“介”,本文认为“介”与“个”可能原为一字。“个”,《广韵》古贺切,去声箇韵见母,“介”有两个读音,一是《集韵》居贺切,去声箇韵见母,二是《广韵》古拜切,去声怪韵见母。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云:“介字隶书作,省丿则为个矣。介,音古拜反,又音古贺反,犹大之音唐佐反,奈之音奴箇反,皆转音也。后人于古拜反者作介,于古贺反者作个,而不知个即介字隶书之省,非两字也。”“个”的语源为“介”,本义“独特”,“个”“介”同字,很早就是泛指量词,如《尚书·秦誓》里“若有一介臣”,在《礼记·大学》里引用为“若有一个臣”。潮州方言中,“介”音[kai213 ],阴去,而通用量词一般写作“个”,音[kai55 ],阳平。按照古贺切,在当今潮汕方言中应该读阴去213调,阴去调在当今潮汕地区有两种前变调,一为53(潮州、揭阳、丰顺),二为55(汕头),这两种变调可能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层次。通用量词如今本调读为55,可能是再次变调,把变调看作本调造成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拟另文再议,本文暂且写作“个”。
    (2)出版时间为1883年,但编者在前言中称该书是根据30年前手稿出版的,故实际编写时间约为1853年。
    (3)关于19世纪潮州方言罗马字文献的介绍,详见庄初升、陈晓丹(2009),徐宇航(2012),黄燕旋(2016)等。
    (1)《潮州话》和《读本》为汉字本,兼有罗马字拼音,引用时先引汉字(文献中使用了较多的训读字,为尊重原文,不作更改),再引罗马字拼音,括号内为普通话翻译。
    (2)《词汇》《教程1》《辞典》和《教程2》仅有罗马字拼音,没有汉字,引用时先引罗马字拼音,后加潮州方言汉字书写,括号内为普通话翻译。
    (1)“——”表示该文献未出现词汇形式的强调标记,可能与语料量不大有关。
    (2)由于“个”用于判断是新兴的现象,此处我们比较的是新派的情况。
    (1)我们查阅了更早的潮州方言文献,在明末潮州戏文《金花女》与《苏六娘》中,表示判断只使用“是”。
    (2)“个”与汉语史上“乃”的发展路径极相似,都经历了从副词性向系词性的转变。早期的“乃”有语气副词的性质,但由于常用在判断句中,逐渐感染了系词的性质,王力(1937:44)指出“‘乃’字的系词性甚重,副词性甚轻。……因为‘乃’字的系词性甚重,后来就渐渐被认为系词,与‘是’字某一些用途相等。……‘是’与‘乃’递代为用,可见唐以后的‘乃’字已变为纯粹的系词了。到了近代,‘乃’字前面还可再加副词”。
    (1)如汉语的“是”、海地克里奥尔法语(Haitian CF)的“se”、帕皮亚门托克里奥尔西班语(Papiamentu CS)的“ta”和萨拉玛卡克里奥尔英语(Saramaccan CE)的“na”等等(Heine&Kuteva 2002:127)。
    (2)关于话题敏感算子详见刘丹青(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