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祭七”源流考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Origin of Seven-Sacrifice Ceremony
  • 作者:史小军 ; 郭俐兵
  • 英文作者:Shi Xiaojun;Guo Libing;
  • 关键词:“祭七”源流 ; 明清小说 ; 现代“祭七”
  • 中文刊名:WHYA
  • 英文刊名:Cultural Heritage
  • 机构:暨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0
  • 出版单位:文化遗产
  • 年:2019
  • 期:No.59
  • 语种:中文;
  • 页:WHYA201902011
  • 页数:9
  • CN:02
  • ISSN:44-1645/G0
  • 分类号:86-94
摘要
"祭七"丧俗是佛教、道教和社会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自魏晋,在古今的地方志、风俗志以及明清小说作品中多有反映。古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前的法事活动,宗教色彩明显;现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后的祭礼,更突出对死者的悼念祭奠。如今"祭七"作为重要的民间丧俗,流传广泛且表现各异。
        
引文
(1)(清)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上:“今俗人死,每七日一设祭,谓之祭七。有先一日祭者谓之接七。至四十九日为断七。”古代地方志中也多出现“祭七”之称。
    (2)(明)张萱:《疑耀》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页。
    (3)(东汉)王充:《论衡》第二十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44页。
    (4)(明)郎瑛:《七类修稿》卷十八,安越点校,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214页。
    (1)(清)赵翼:《陔余丛考》(下),曹光甫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25-626页。
    (2)(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0页。
    (3)(清)钱泳:《履园丛话》(上),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第86页。
    (4)(宋)释道诚撰:《释氏要览校注》,富世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540页。
    (5)(宋)释道诚撰:《释氏要览校注》,第541页。
    (1)刘铭、徐传武:《“七七”丧俗考源》,《民俗研究》2010年第2期。
    (2)刘道超:《七七丧俗发生发展之根源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3)(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列传第六十八,外戚《胡国珍》,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688页。
    (4)(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六,儒林《孙灵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11页。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九十六,《姚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50页。
    (6)(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五《魂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4页。
    (7)(明)张萱:《疑耀》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4页。
    (8)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全十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
    (9)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10册,《霞浦县志》(第四十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86页。
    (1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1册,《武安县志》(第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第470页。
    (1)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4册,《合江县志》(第六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159页。
    (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6册,《咸宁县志》(第八卷·清光绪八年刻本),第370页。
    (3)(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4)(明)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台北:里仁书局2014年。图表中资料均据此版本整理。
    (5)(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俞平伯校,启功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图表中引用所有引文均出于此版本。
    (1)(明)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第二册,第六十六回,第1053-1065页。
    (2)(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上),第十三回,第133页。
    (1)(明)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第二册,第六十五回,第1043-1044页。
    (2)薄雅心:《平遥县古代丧葬礼俗调查研究》,《现代交际》2018年第17期。
    (3)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山东省志·民俗志:1840-200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01页。
    (4)李永萍:《仪式“礼”化:一种社区秩序再生产机制-关中地区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5)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10册,《台北市志》(第十卷·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八零年铅印本,第224页。
    (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第10册,《南投县志稿》(第十四卷·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七九年铅印本),第525页。
    (7)参考陈旭霞《河北民俗通览》,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5-476页。
    (8)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山东省志·民俗志:1840-2005》,第601页。
    (9)张凤平:《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年第2期。
    (10)叶春生、施爱东主编:《广东民俗大典》,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1)李德复、陈金安:《湖北民俗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1页。
    (12)李萍:《湖北石首丧葬仪式音乐考察报告》,《歌海》2012年第5期。
    (1)李德复、陈金安:《湖北民俗志》,第431页。
    (2)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山东省志·民俗志:1840-2005》,第601页。
    (3)陈旭霞编:《河北民俗通览》,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9页。
    (4)王莹:《进贤县民间丧葬礼仪流程、特色与功能述论》,《宜春学院学报》2018年[A1]第1期。
    (5)叶春生、施爱东主编:《潮汕民俗大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6)王晓葵、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对“东方之星”事件“头七”公祭的考察》,《民俗研究》2017年第4期。
    (7)中国旅游出版社编,万建中撰文:《丧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8)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1页。
    (9)杨英杰:《中外民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10)余志慧:《民俗礼仪》,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第96页。
    (11)《大中国文化》丛书编委会:《大中国文化》,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