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川西藏区茶堡碉房及其营造技艺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Tibetan Watchtower-Like Houses and Its Building Crafts in Japhug, Sichuan
  • 作者:董书音
  • 英文作者:DONG Shuyin;
  • 关键词:藏族民居 ; 晾架 ; 石木结构 ; 碉房 ; 营造技艺
  • 英文关键词:Tibetan houses;;drying racks;;masonry and wooden construction;;watchtower-like house;;building craft
  • 中文刊名:JZXB
  • 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Journal
  • 机构:维也纳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奥地利);
  • 出版日期:2018-11-20
  • 出版单位:建筑学报
  • 年:2018
  • 期:No.602
  • 语种:中文;
  • 页:JZXB201811016
  • 页数:6
  • CN:11
  • ISSN:11-1930/TU
  • 分类号:86-91
摘要
针对川西嘉绒藏区茶堡流域碉房中常见的多种结构类型在同一建筑中并置的这一特殊结构特征,在对典型案例进行详细测绘与分析后,发现这一特征是为解决当地住居必需的防御与青稞收获两类功能间的空间和结构矛盾而产生。最后通过节点分析与工匠访谈,还原了茶堡碉房的建造技术,并为进一步了解藏族民居木营造技艺提供新的资料。
        Noting a uniqu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using multiple structural types in the same building as usually seen in Tibetan watchtower-like houses in Japhug in western Sichuan, this paper reveals this phenomenon that counts for resolving conflicts between spatial and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both defense and highland barley harvest. With studies of construction details and interviews of local craftsmen, it restores 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 of the Japhug watchtowerlike houses,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s of the Tibetan wooden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引文
[1] RYSERMartin.OsttibetischeBauernh?userin ihrer Umgebung.überblicküber die tibetischen Siedlungs-und Wohnformen in einem Teilgebiet derchinesischenProvinzSichuan[D].Bern:Geographischesinstitutderuniversit?tbern,1997.
    [2]张燕.川西沙尔宗嘉绒藏族民居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3]张兴国,王及宏.技术视角的民族传统建筑演进关系研究——以四川嘉绒藏区碉房为例[J].建筑学报, 2008(4):89-91.
    [4]陈颖,刘长存.甘孜州两个地区藏族民居的结构、构造和技术[J].四川建筑, 2003(11):76-81.
    [5]四川省马尔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马尔康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6]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4.
    [7]保罗.从藏东康区住宅形式谈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J].西藏研究, 1996(2):79-85.
    [8]向柏霖.Dictionnaire Japhug-chinois-fran?ais嘉绒-汉-法词典[M]. Paris:Projet Himal Co,2016.
    [9] HERMANN Phleps.The Craft of Log Building[M].Ontario:Lee Valley Tools Ltd, 1989.
    1)茶堡河流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沙尔宗和大藏乡。解放前该地称茶堡区,为嘉绒四土中卓克基土司辖域内3个垄巴(农区)之一,为土司辖域北境。由于相对封闭,该地区方言与其他区域不同,为唯一无声调对立的嘉绒语,被称为茶堡话。
    2)带晾架石碉房在四川壤塘,丹巴等地区亦有出现,但是在茶堡区较为集中。
    3)本文研究基于本文作者在2015-2016年间两次的对茶堡河流域的从恩、德尔巴、沙尔宗等村落的茶堡碉房的实地调研、测绘及访谈成果而进行。
    4)茶堡碉房在1964年成稿的案例众多的《四川藏族住宅》一书中并未被记录。直到1989年随着这类建筑的典型代表之日斯满巴碉房和克沙民居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开始出现在相关嘉绒藏区民居的介绍中。
    5)藏区大多情况通行“长子继承制”,即一般由长子继承田地、房屋与大部财产,其他兄弟出家做僧人、入赘,或外出自立门户。这种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有房屋被分割改造的可能性。
    6)青冈木,一种高山树木,生于海拔60~2600m的山坡与沟谷,当地人认为其坚硬耐腐。
    7)克沙民居:克沙为该座民居的房名。在土司统治时期,为便于管理,嘉绒藏区的民居普遍拥有自己专有的名字,与居住者的家族与田地关联在一起。
    8)当地人将茶堡碉房中这类由木晾架围合的用于晒粮食的悬挑走廊称为走缘。本文中建筑名词的茶堡方言发音使用国际音标标注,大部分引用自参考文献[8]中的相关词条。
    9)木粮仓的茶堡方言发音由嘉绒语学者龚勋采集提供。
    10)由于在1949年后社会环境改变,茶堡碉房的建造逐步减少,使得当地工匠对传统茶堡碉房的某些建造细节也不甚了解。因此部分建造细节通过对建筑本体的节点观察来补充还原。其中部分做法也参考了参考文献[8]中的例句,这些例句来源于对于茶堡当地老人的访谈。
    11)工具类型的结论基于对现有当地藏族木匠的访谈与对碉房中留存木工工具的记录。其中由于刨子主要用于室内小木作及窗户制作,不用于房屋主体结构建造中,因此不列入建房工具中。
    12)当地碉房中木结构尺寸与当地运输能力与原木储备量均有关联。近年来由于当地原木储备量大大下降,虽然运输能力提升,但是当地藏民可取得的原木尺寸依然有限。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