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子》“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考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Sun Qing Discusses Song Zi and the Words has Taoism's Meaning in Song Zi
  • 作者:郑昕 ; 孙振田
  • 英文作者:Zheng Xin;Sun Zhentian;
  •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 ; 小说家 ; 《宋子》
  • 中文刊名:ZHWL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 机构: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28
  • 出版单位:中华文化论坛
  • 年:2018
  • 期:No.148
  • 基金:第二批(2015)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及国家社科基金“《汉书·艺文志》注解长编与研究”(项目编号:11XTQ013)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HWL201808010
  • 页数:6
  • CN:08
  • ISSN:51-1504/G0
  • 分类号:75-80
摘要
《宋子》十八篇班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是在对《宋子》十八篇的成书情况及其学术上的特点进行说明,"孙卿道宋子"所说是《宋子》十八篇是以"孙卿道宋子"的形式而展开,"其言黄老意"所说则是《宋子》十八篇的学术特点,"其言"与《宋子》十八篇之内容实二而为一;弄清…"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的含义等,对于讨论班固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之用意、《宋子》十八篇何以著录于小说家、《宋子》十八篇对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等均具价值。
        
引文
(1)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载《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74页。
    (1)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7页。将“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标点为“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的不乏其人,如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页)、王志健《文学论》(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第284页)、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9页)、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上册“黄帝政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02页)、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8页)、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4页)、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杨剑明《曲话文体考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76页)、高华平《先秦的文献、文学与文化——高华平自选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页)、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相关版本(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周锡山释评),第374页;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第2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378页)、程国赋《论中国古代小说命名的文体意义》(载吴承学何诗海编《古代文学的文体选择与记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年,第52页),等等。
    (2)其他据“其言黄老意”而研究相关典籍中宋子学术特点的,尚有张尔田《史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8页)、钱基博《国学必读》(下册,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623页)、刘咸炘《推十书》(增补全本乙辑第一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97页)、蒋伯潜《诸子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页)、蒋伯潜、蒋祖怡《诸子与理学》(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11年,第192页)、郭沫若《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9页)、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8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8页)、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论宋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34页)、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32页)、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3页)、陈松柏主编《中国古代小说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35页)、陆永品《庄子通释》(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550页)、孙以楷《道家哲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页)、熊铁基《熊铁基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66页)、董英哲《先秦名家四子研究》(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66页)、牟钟鉴《道家和道教论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16页),等等。
    (3)苗润田:《释“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
    (4)白奚:《“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正解》,《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5)蒋伯潜:《诸子通考》,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第414页。
    (6)范文澜:《诸子略义》,载《范文澜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
    (1)“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理解之种种及其不足,另可参苗润田:《释“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白奚:《“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正解》,《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2)徐昕对《汉志》班注的义例亦有归纳,计分为“说明书名”、“说明作者”、“说明内容”、“说明伪托”、“说明篇卷”、“说明附录”六类,详参徐昕:《论〈汉书·艺文志〉附注的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4期,又收入徐有富、徐昕:《文献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81-191页。
    (1)“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必然是直接针对《宋子》十八篇进行注释,而不可能是通过引用《荀子》相关论述来注释《宋子》十八篇。儒家类《晏子》八篇,班注云:“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其中,“孔子称善与人交”出自《论语·公冶长》:“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即“孔子称善与人交”可视为真正的引用,然而这里用“称”而不用“道”。班注其他带有引用性质的,如道家类《列子》八篇,班注云:“名圉寇,先庄子,庄子称之。”道家类《公子牟》四篇,班注云:“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道家类《郑长者》一篇,班注云:“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阴阳家《将巨子》五篇,班注云:“六国时,先南公,南公称之。”法家类《慎子》四十二篇,班注云“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亦均用“称”而不用“道”。班注用“道”并非个案,农家类《神农》二十篇,班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这说明班注用“称”、用“道”是有区别的,亦即用“称”带有引用的性质,用“道”则无。
    (2)姚振宗撰、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2007年,第37-38页。
    (1)(2)姚振宗撰、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第35页,第35-37页。
    (3)《宋子》十八篇当非孙卿后学或宋子后学所依托“孙卿”而道宋子,无论孙卿后学或者宋子后学,其依托孙卿之所“道”都将有清晰的学术色彩,或同孙卿,或同宋子,亦即《宋子》十八篇将不会被著录于小说家之中。再加上《宋子》十八篇被著录于小说家中之事实,我们只能说依托者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孙逊、柳岳梅二先生疑《宋子》十八篇“恐为方士之作”,详见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页;柳岳梅《尘俗回响——古代仙道小说之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4)《宋子》十八篇虽为依托之作班固却没有注出“依托”,亦不令人奇怪。《务成子》十一篇,班固虽然已经指出其“称尧问”,又称其“非古语”,也就是事实上已经认定《务成子》十一篇为依托之作,班固也同样没有出注“依托”。
    (5)当《宋子》十八篇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依托孙卿之口而撰,也就意味着《荀子》等典籍中所提到的宋子的著作《汉志》并无著录。然这同样属于正常,相关典籍中有所提及,《汉志》却无著录者并不在少数。详可参姚振宗撰、项永琴整理《汉书艺文志拾补》,载王承略、刘心明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6)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二十五史补编》本,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1页。
    (7)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0页。
    (1)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75页。
    (2)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42页。
    (3)王齐洲:《中国文学观念论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