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国际关系中的“共生安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ongsheng Security: Constructing a New Concept in Security Research
  • 作者:姚璐
  • 英文作者:Yao Lu;
  • 关键词:共生安全 ; 人的安全 ; 一体化共生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英文关键词:Gongsheng Security;;Human Security;;Integrated Gongsheng;;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 中文刊名:GJGC
  • 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Review
  • 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国际观察
  • 年:2019
  • 期:No.15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问题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CZZ038);;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地缘战略研究”(项目编号:16JDZ027);;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费项目“延边朝鲜族赴韩人群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8QY02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JGC201901004
  • 页数:16
  • CN:01
  • ISSN:31-1642/D
  • 分类号:57-72
摘要
随着安全实践的发展,安全研究需要新探索,本文尝试借用"共生"的理论框架,从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三个层次来阐释国际安全领域的共生系统。安全环境的变化是共生关系构建的客观条件:安全目标从"生存"转向"发展";安全议题间呈现出复合相互依赖的"网络化"特征;安全问题的边界日趋模糊;安全层次"延伸"。基于安全环境的变化,安全单元从互斥走向共生:单元关系由同质共存走向异质共生;由"主客二分"走向互利共生;由"循环论"走向共生单元和系统的共同进化。在单元共生的进化中,安全系统的进化模式走向"一体化共生":在竞争中求合作;强调安全的互利共赢;以"发展"为导向,以"人的安全"为核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终极目标。
        Security research agenda needs fresh ideas to expla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ecurity practice.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ongsheng" to interpret the symbiotic system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rom three levels, which consists of symbiotic environment, symbiotic unit and symbiotic pattern. Changes of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ar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ongsheng relations: security goal transforms from "survival" to "development"; security issues feature a complex interdependent network; the boundary of security problems becomes increasingly ambiguous; and security levels extend. Based on the changes of security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ecurity units turns from mutual exclusion to symbiosis: the relationship changes from homogeneous coexistence to heterogeneous gongsheng, from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to mutually beneficial coexistence, and from "cycle theory" to coevolution of symbiotic units and the system. With the evolution of unit symbiosis,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security system heads for "integrated symbiosis": seeking cooperation in competition; emphasizing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cenario of security needs; taking development as the orientation, human security as the core an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s the ultimate goal.
引文
(1)[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8-147页。
    (1)[丹]奥利·维夫,[英]巴里·布赞著,高望来译:“回到理论之后:安全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国外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第64页。
    (2)H.Peter Langile,“Sustainable Common Security”, in De Gruyter, No.2, 2017, pp. 22-24.
    (3)Arno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2.转引自Roger Carey and Trevor C. Salm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 p.13.
    (4)潘忠岐:“实力与安全的背离——构建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0页。
    (5)[丹]奥利·维夫,[英]巴里·布赞著,高望来译:“回到理论之后:安全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63页。
    (6)Stephen Walt,“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2, 1991,pp.211-239.
    (1)Richard Ullman,“Refining Security”, in Foreign Affairs, Vol.8, No.1, 1983, pp.99-114; Joseph Nye and Sean Lynn-Jon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A Report of a Conference on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2, No.4, 1988, pp.5-27; David Baldwin,“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War”, in World Politics, Vol.48, No.1, 1995, pp.117-141.
    (2)Richard Wyn Jones, Security, Strategy, and Critical Theory, Boulder:Lynne Rienner:1999,pp.95-100,转引自郑先武:“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一种概念的重构”,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1期,第48页。
    (3)Barry Buzan, Ole Weaver, Jaap de Wilde, Security: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Lynne Rienner, 1998, pp.35-42.
    (4)Angela E. Douglas, Symbiotic interactio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1.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中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载《改革》1998年第2期,第102页。
    (2)同上。
    (3)袁年兴:“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载《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00-102页。
    (4)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中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第101-105页。
    (5)胡守钧:“国际共生论”,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4期,第35页。
    (1)郭树勇:“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中国意识成长及中国学派前途”,载《国际观察》2017年第1期,第19-39页。
    (2)金应忠:“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第12页。
    (3)任晓:“论东亚‘共生体系’原理——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一”,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7期,第4-22页;任晓:“中国的世界主义——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二”,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8期,第30-45页;任晓:“论国际共生的价值基础——对外关系思想和制度研究之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4期,第4-28页。
    (4)苏长和:“共生型国际体系的可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如何构建新兴大国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9期,第4-22页。
    (5)苏长和:“以新普遍主义建构世界秩序——对共生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载《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11期,第35-38页。
    (6)苏长和:“从关系到共生——中国大国外交理论的文化和制度阐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1期,第5-25页。
    (7)黄平:“变迁、结构和话语——从全球治理角度看‘国际社会共生论’”,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第63-70页;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载《国际关系研究》2018年第5期,第25-38页。
    (8)夏立平:“全球共生系统理论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载《美国研究》2017年第1期,第21-45页。
    (9)杨玲丽:“共生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6期,第150页。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中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第102页。
    (2)[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beef, 1991, pp.3-5.
    (4)阎学通:《历史的惯性》,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
    (5)李巍:《制度之战:战略竞争时代的中美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
    (6)姚璐:“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全球秩序——基于三维的分析框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第54-55页。
    (1)楚树龙,彭春艳:“冷战后国际安全理论的发展”,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4期,第29-24页。
    (2)[美]弗朗西斯·福山著,郭华译:《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上海:学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7页。
    (1)Barry Buzan, People, States, and Fear: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beaf, 1991, pp.26-27.
    (2)郑先武:“全球化背景下的‘安全’:一种概念的重构”,载《国际论坛》2006年第1期,第49页。
    (3)[英]巴里·布赞,[丹]奥利·维夫著,潘忠岐等译:《地区安全复合体与国际安全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4)United N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pp.24-33.
    (1)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中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第102页。
    (2)张春:“安全私有化的当代发展及其国际政治意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6期,第4-21页。
    (3)[日]尾关周二著,卞崇道译:《共生的理想——现代交往与共生、共同的理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118页。
    (1)凌胜利:“联盟之后——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新形式的探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7年第1期,第1页。
    (2)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5-12页。
    (3)马小茹,时永松:“全球化与建构共生理念”,载《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第69页。
    (1)Glenn Snyder,“The Security Dilemma in Alliance Politics”, in World Politics, Vol.34, No.3,pp.461-495.
    (2)王卫:“互利共生理念初探”,载《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169页。
    (1)袁年兴:“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载《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00-102页。
    (2)张永缜:“共生:一个作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哲学理念”,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61页。
    (3)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第5-12页。
    (1)[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3页。
    (2)杨恕,王术森:“议题性质、威胁认知、共同利益与‘可合作安全’”,载《国际安全研究》2018年第2期,第3-22页。
    (3)金应忠:“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载《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第15页。
    (1)余潇枫,王梦婷:“非传统安全共同体:一种跨国安全治理的新探索”,载《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1期,第11页。
    (2)H.Peter Langile.“Sustainable Common Security”, in De Gruyter, No.2, 2017, pp. 22-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