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STIRPAT模型的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强 ; 左静娴
  • 关键词:STIRPAT模型 ; 碳排放 ; 峰值预测
  • 中文刊名:DBN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安徽财经大学;
  • 出版日期:2017-10-26
  • 出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v.15;No.81
  • 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的协同机制研究”(1708085MG172);; 安徽省创新发展研究重大课题“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优化研究”(2017ZD00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考虑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回弹效应的我国节能减排路径研究”(SK2015A224);; 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长江经济带能耗和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CYC2016102)
  • 语种:中文;
  • 页:DBNY201705008
  • 页数:6
  • CN:05
  • ISSN:23-1518/C
  • 分类号:56-61
摘要
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4年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预测未来碳排放峰值。研究发现:(1)对碳排放峰值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是碳排放强度和人均GDP。如碳排放强度降速低于经济增速,则在2030年前不会出现峰值。(2)在经济增长情况下,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下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将在2030年前达峰,达峰时间为2024—2029年。(3)保持碳排放强度合理降速对长江经济带在2030年内达到碳排放峰值尤为重要。
        
引文
[1]张乐勤,李荣富,陈素平,等.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分析及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模型[J].资源科学,2012(2):316-326.
    [2]Richard York,Eugene A.Rosa,Thomas Dietz.STIRPAT,IPAT and Im PACT: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351-365.
    [3]Brant Liddle,Sidney Lung.Age-Structure,Urbanization,and Climate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Revisiting STIRPAT for Disaggregated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J].Popul Environ,2010(1):007-031.
    [4]郭运功,汪冬冬,林逢春.上海市能源利用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103-108.
    [5]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98-102.
    [6]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1):48-58.
    [7]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10-15.
    [8]王宪恩,王泳璇,段海燕.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预测及可控性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9-16.
    [9]邓小乐,孙慧.基于STIRPAT模型的西北五省区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生态经济,2016(9):36-41.
    [10]朱永彬,王铮,庞丽,等.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8):935-944.
    [11]杜强,陈乔,杨锐.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各省碳排放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143-151.
    [12]冯宗宪,王安静.陕西省碳排放因素分解与碳峰值预测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8):113-119.
    [13]黄国华,刘传江,赵晓梦.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4):638-64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