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资本帝国的生命政治存在论——奈格里、哈特的《帝国》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fe Political Existentialism of Capital Empire——Interpretation of Empire by Antonio Negri and Michael Hardt
  • 作者:张一兵
  • 英文作者:ZHANG Yi-bing;Center for Marxist Social Theory Research,Nanj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奈格里 ; 哈特 ; 帝国 ; 生命政治 ; 诸众 ; 无形的全球化权力
  • 英文关键词:Antonio Negri;;Michael Hardt;;Empire;;life politics;;the masses;;invisible power of globalization
  • 中文刊名:HEAR
  • 英文刊名:Hebei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3-01
  • 出版单位:河北学刊
  • 年:2019
  • 期:v.39;No.223
  •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MZD026
  • 语种:中文;
  • 页:HEAR201902005
  • 页数:9
  • CN:02
  • ISSN:13-1020/C
  • 分类号:39-47
摘要
不属于任何民族国家的资本帝国正作为一种无形的权力中心出现于世界,它支撑起生产与市场全球化之网,试图把所有权力关系都置于它的世界构序之下。它是当今全球化资本的弥漫式的国际统治主权,在这个构境层中,帝国的存在恰恰是不可见的。资本帝国全球化权力的本质是生命政治统治,新的革命主体——诸众将有可能翻转生命权力,将生命政治重构为全面的解放。
        Capital empire,which does not belong to any nation or state,is emerging as an invisible power center in the world. It supports the network of global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 and tries to put all power relations under its world order. It is the diffuse international sovereignty of the globalized capital,in which the existence of the empire is just invisible. The essence of the power of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empire is the rule of life politics. The masses,as the new revolutionary subject,will be able to reverse the power of life and reconstruct the life politics into a comprehensive emancipation.
引文
[1]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Empir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London,2001.
    [2]奈格里.艺术与诸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3]阿明.帝国与诸众[J].国外理论动态,2007(5).
    [4]哈特,奈格里.帝国与后社会主义政治[A].帝国、都市与现代性[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哈特,奈格里.帝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齐泽克.哈特和奈格里为21世纪重新《共产党宣言》了吗?[A].帝国、都市与现代性[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7]maurice duverge:Le concept d’empire,Paris:PUF,1980.
    [8]迈克尔·哈特,秦兰珺.概念的革命与革命的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
    [9]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Multitude: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2004,New York:Penguin Press.
    [10]Michel Foucault,Surveiller et Punir,Paris,Gallimard,1975.
    [11]斯洛特戴克.资本的内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奈格里.超越帝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3]哈特,奈格里.大同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4]Antonio Negri,Marx Beyond Marx:Lessons on the Grundrisse,Massachusetts:Bergin&Garvey Publishers,1984.
    [15]Mark Poster,Hardt and Negri’s The Information Empire:A Critical Respons,Cultural Politics,2005(1).
    (1)安东尼·奈格里(Antonio Negri,1933—):意大利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56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同年加入意大利工人社会主义党,1960年代曾参与组织意大利工人“自治运动”(Autonomia Operaia),1967年获教授资格。1978年春季,他应阿尔都塞的邀请在巴黎高师举办了一系列关于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大纲》的讲座,其书稿于1979年分别在法国和意大利出版,即《大纲课程: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Marx beyond Marx:Lessons on the Grundrisse)。1979年,奈格里因牵连红色旅杀害时任意大利总理的阿尔多·莫罗以及策划颠覆政府而被捕,获释后流亡法国14年,在法国文森大学(巴黎八大)和国际哲学学院任教。1997年,在刑期从30年缩短到13年后,奈格里回到意大利服刑。在狱中,奈格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1994年,奈格里与哈特合作出版了《酒神:国家形式的批判》(Labor of Dionysus:A Critique of the StateForm)。之后,二人又相继合作出版了批判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三部曲:《帝国》(Empire,2000);《诸众》(Multitude: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2004),《大同世界》(Commonwealth,2011)等。
    (2)哈特(Michael Hardt,1960—):美国当代左翼学者,在华盛顿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主题为德勒兹研究,1986年遇到奈格里。他是奈格里的学生和后来的主要合作者,现任教于美国杜克大学文学系。除去与奈格里合作的论著,他于1993年出版博士论文《德勒兹:哲学学徒期》(Gilles Deleuze:an Apprenticeship in Philosophy)。
    (3)晚期马克思主义(Late Marxism)是我在2000年提出的概念,是指活跃在当前西方左派学界中的一群至今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构架来重新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者。参见拙文《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福建论坛》2000年第4 期),《何为晚期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红色旅(意大利语Brigate Rosse,常被缩写为“BR”,英文Red Brigades):意大利的左翼游击队,成立于1970年,主要创建者为意大利特伦托大学的一名社会学学生雷纳托·库乔(Renato Curcio)及其女友玛格丽塔·卡戈尔(Margherita Cagol)、阿尔贝托·弗朗切斯基尼(Alberto Franceschini)等。红色旅的宗旨是“武装对抗资产阶级”,其标志为一挺机关枪和一颗五角星。初期,这些左翼学生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鼓动他们通过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红色旅发动了“使权力机构残废”的活动,其成员利用各种机会射击政府官员的膝盖,以此来象征瘫痪政府机构。该组织最著名的行动之一是在1978年绑架并杀害了意大利前总理阿尔多·莫罗。红色旅后来发展成为“政治—军事共产党”(Partito Comunista Politico-Militare),仍被意大利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
    (2)奈格里和哈特说:“我们认为许多著作者的方向与我们是一致的,尽管他们并没有用到‘帝国’一词。在这里,我们只能列举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些名字:Fredric Jameson,David Harvey,Arjun Appadurai,Gayatri Spivak,Edward Said,Giovanni Arrighi,Arit Dirlik。”哈特、奈格里:《帝国》,序言第8页注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早在1978年,奈格里受邀于阿尔都塞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系列讲座,他的研究主题是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一讲座和后续研讨中,他就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一般智力”观点的超越。参见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哈特、奈格里:《全球化与民主》,引自《控诉帝国》,第16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也有学者认为,“《帝国》一书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它忽略了对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探讨,这三个机制对世界帝国的影响作用很大”,奈格里与哈特理论论证的一个缺陷是“很少运用国际机制去分析问题”。这个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参见阿罗诺维茨《全球资本以及反对者》,引自《控诉帝国》,第268页。
    (2)阿明·萨米尔(Samir Amin,1931—2018):埃及左翼学者,代表作有《不平等的发展》(1973年)、《内爆:当代资本主义》(2013年)等。
    (1)19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一种关于不同世界划分的“三个世界”的观点。1952年,法国经济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Alfred Sauvy)在《观察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第三世界”(third world)概念。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构想。
    (1)欲望机器(Machines désirantes),为德勒兹与伽塔利在《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1972)一书中共同创造的概念。这种装置是资本主义社会与精神分裂相结合的产物。它也是现代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欲望由体力生产转向机器生产。但这里所说的生产,是指无意识欲望机器的生产。
    (2)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1917—2014):法国政治学家,著有《政治社会学》(1966年)等。
    (1)根据波斯特的考证,德勒兹的控制社会概念是“用一个从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那里借来的术语,德鲁兹将新的权力系统命名为‘控制的社会’。他写道:控制的社会正在取代规训的社会。‘控制’是巴勒斯建议用来描述新的怪兽的名字……”。Mark Poster,Hardt and Negri’s The Information Empire:A Critical Respons,Cultural Politics,2005(1).中译文参见杨玲译稿。
    (1)此文本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手稿,原为第一册第六章,并未在正式出版时刊用。中文译者田光,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单行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49卷正式收录,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