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ocality,politics and soundscape: Diffusion and evolution of Shaanbei folk song in early modern times
  • 作者:张晓虹
  • 英文作者:ZHANG Xiao-hong;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地方 ; 声音景观 ; 陕北民歌 ; 地域扩散
  • 英文关键词:locality;;soundscape;;Shaanbei folk song;;regional diffusion
  • 中文刊名:YNX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复旦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3-18
  • 出版单位: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8;No.10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核心地区形成的时空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项目号:16JJD0009)
  • 语种:中文;
  • 页:YNXS201902006
  • 页数:10
  • CN:02
  • ISSN:53-1176/C
  • 分类号:39-48
摘要
缘起于音乐学研究的声音景观,由于关注声音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声音在地方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代中国重要的声音景观——陕北民歌的传播历程进行梳理,作者发现,陕北民歌由一个与陕北地方关系密切的声音景观,在演变成为中国革命的文化符号后,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其地域分布迅速扩展到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陕北民歌表面上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但实质上,藉由唤起人们对中国革命圣地这一地方意象的记忆,陕北地方在陕北民歌地域扩展过程一直存在着或隐或现的关联。
        Soundscape as a conceptual category and a key part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its environment originated from music study,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and environment,and further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sound in constructing the local culture. Probing into the diffusion of Shaanbei folk song in early modern China,the author finds that Shaanbei folk song as the soundscape closely related to Shaanbei locality transformed into a cultural symbol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h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ilt up the base area in Shaanbei region. Furthermore its distribution expanded to all parts of China a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hieved success. It seems that the link between Shaanbei folk song and Shaanbei region has gradually weakened in this process. However,this link to its original locality has always retained its potential within the soundscape as it spreads across China due to the embedded image of Shaanbei as the sacred pla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引文
(1)有关“声音研究”研究的更详尽内容,可参阅张晓虹:《倾听之道:Soundscope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载于《文汇报》2017年3月31日第W12版。
    (2)Schafer,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rning of the World:The Soundscape,pp274-275,1977.
    (1)“Sounds of the city:the soundscape of early modern European towns”,Urban History,2003,Vol.30(1):5-25.
    (2)“The 19th century transformation of the urban soundscape”,Intre-noise,2007,Istanbul.
    (3)“Exploring spa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soundscape variables in urban areas:A spatial statistical modelling approach”,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Vol.157,pp 352-364.
    (4)Pinar Yelm,i“Protecting contemporary cultural soundscape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ounds of Istanbu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6,Vol.22(4):pp 302-311.
    (5)Konca Saher,Murat Cetin:“Music and performance as sonic acts of political struggle;counter-political soundscapes in urban realm,”Sociology Study,2016,Vol.6(6),pp 378-391.
    (6)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7)薛艺兵:《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地理学方法新探》,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汉书·地理志》。
    (2)《隋书·地理志》。
    (3)李峤:《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作》,《全唐诗》卷57。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9《庆历四年五月丙戌》引范仲淹语。
    (5)嘉靖《陕西通志》卷40。
    (6)道光《吴堡县志》。
    (7)民国《葭县志》。
    (8)杨璀:《陕北民歌述略》,载《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第37页。
    (9)刘均平:《陕西民歌概述》,载《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上册),第15-16页。
    (10)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1页。
    (1)Ann Heylen,Chronique du Toumet-Ortos:Looking through the lens of Joseph van Oost,missionary in Inner Mongolia(1915-1921),Leuven University Press,2004.
    (2)Van Oost,Chansons populaires chinoises de la région Sud des Ortos.sur la lisière de la grande muraille entre Ju-lin et Hoa-ma-tch'e.Anthropos,Bd.7,H.4.(1912),pp 893-919.
    (3)相关研究请参见李亚芳:《稽考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民歌——〈近代中国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民歌集〉分析》,载《中国音乐学》(季刊)2008年第4期;李亚芳:《〈近代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民歌集〉百年后的再调查》,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2010年。
    (4)这些文献在很长时期没有受到中国学者的注意,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音乐学者刘奇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访学时才获知。她利用该文所收录鄂尔多斯南部地区32首民歌,再参照彭嵩寿神父收集的其他文献,对所收录民歌进行编译整理,最终结集为《近代中国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民歌集》,于199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出版。
    (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6)鲁迅艺术文学院:《陕北民歌选》,上海:新华书店,1950年。
    (1)《关于编辑〈陕北民歌选〉的几点说明》,载《陕北民歌选》。
    (2)《关于编辑〈陕北民歌选〉的几点说明》,载《陕北民歌选》。
    (3)《陕北民歌选》,第180页。
    (4)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3页。
    (5)西北财经办事处:《抗战以来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概况》,1948年2月18日,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六编《财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6)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3页。
    (7)《陕北民歌选》,第250页。
    (8)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3页。
    (1)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19页。
    (2)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3页。
    (3)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3页。
    (4)贺敬之:《人民歌颂毛泽东》,载《人民日报》1946年7月3日。
    (5)贺敬之:《人民歌颂毛泽东》,载《人民日报》1946年7月3日。
    (1)陈柏林:《移民歌手》,载《解放日报》1944年3月11日。
    (2)《陕北民歌选》,第253页。
    (3)在《陕北民歌选》第288页中注明《移民歌》的曲调与陕北民歌传统民歌“白马调”一致。
    (4)《陕北民歌选》,第253页。
    (5)《公木与〈东方红〉的几个版本》,载《东北小延安:文化名人谱》第250页。
    (6)鲁迅艺术文学院编《陕北民歌选》所载《移民歌》歌词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给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边区红,边区红,边区地方没穷人,有些穷人选移民,挖断穷根要翻身。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勋劳,边区办的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生产变工搞的好,边区地方没强盗,夜不闭户狗不咬,毛、朱同志有功劳。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给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边区红,边区红,边区地方没穷人,有些穷人选移民,挖断穷根要翻身。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勋劳,边区办的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生产变工搞的好,边区地方没强盗,夜不闭户狗不咬,毛、朱同志有功劳。第253-254页。
    (1)《公木与〈东方红〉的几个版本》,第249页。
    (2)《公木与〈东方红〉的几个版本》,第250页。
    (3)《公木与〈东方红〉的几个版本》,第250页。
    (4)贺敬之:《人民歌颂毛泽东》,载《人民日报》1946年7月3日。
    (5)穆之:《农村小景》,载《人民日报》1947年3月1日。
    (6)《北平型》,载《申报》,1949年3月15日第二版。
    (7)《北平和平真像》,载《申报》,1949年5月20日第四版。
    (8)《苏州火炬大游行狂欢庆祝解放》,载《人民日报》1949年5月19日。
    (9)《多瑙河上的狂欢节》,载《人民日报》1949年8月27日。
    (1)《北平人民广播电台与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合并》,《人民日报》1949年8月26日。
    (2)李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记人民政协最后一天大会》,载《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
    (3)郑樵:《通志》卷49《祀飨正声序论》。
    (4)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17页。
    (5)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4页。
    (6)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5页。
    (7)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2-23页。
    (1)何其芳:《论民歌》,载《人民文学》,1950年第11期,第23页。
    (2)周尚意等:“景观表征权力与地方文化演替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为例”,载《人文地理》2010年第5期,第1-5页。
    (3)[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志承、刘苏译:第10-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