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碾子坡、北吕、西村墓地试析——先周、西周时期墓葬材料所反映之社会稳定性的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德仁
  • 关键词:碾子坡 ; 北吕墓地 ; 西村墓地 ; 墓葬 ; 社会稳定性
  • 中文刊名:WWJS
  • 英文刊名: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0-01
  • 出版单位:文物鉴定与鉴赏
  • 年:2017
  • 期:No.118
  • 语种:中文;
  • 页:WWJS201710014
  • 页数:6
  • CN:10
  • ISSN:34-1312/K
  • 分类号:40-45
摘要
碾子坡、扶风北吕以及凤翔南指挥西村的墓葬材料丰富,是研究商周时期墓葬特点及变化的重要材料,均被视为探索先周文化的关键节点。然而由于对先周文化的研究普遍集中于陶器形制的辨析,故三处遗迹的墓葬材料尚未曾得到充分地统计与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者先周至西周时期墓葬的墓向、墓具使用情况、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这些不同时期的墓葬材料所反映出的社会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解读,以求正于方家。
        
引文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邠州·碾子坡[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3]雍城考古队等.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J].考古与文物,1982(4).
    [4][11][14]胡谦盈.胡谦盈周文化考古研究选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5]Carr,Christopher.Mortuary practices:Their social,philosophicalreligious,circumstantial,and physical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2.2(1995):105-200,129-130,p188.
    [6]梁云.碾子坡商代遗存族属探讨[J].中原文物,2015(6).
    [7][9]马赛.北吕墓地试析[J].考古与文物,2009(1).
    [10]刘军社.凤翔西村先周墓葬分析[J].文博,1993(6).
    [12]辛怡华.石鼓山M3壁龛及其相关问题[J].宝鸡社会科学,2014(2).
    [13]张明东.略论商周俯身葬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3).
    (1)本文“碾子坡”仅指碾子坡遗址,不包括“碾子坡类型”或“碾子坡文化的含义”。
    (2)相距30千米。
    (3)共计清理周墓210座。上述数据为可以明确辨明年代分期的墓葬。
    (4)指挥台西村的发掘简报后附有墓葬的列表,碾子坡与北吕墓地则已经出版发掘报告,可检索资料丰富。
    (5)实际上,碾子坡先周早期、晚期以及西周时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均匀的,详见笔者下文中的数据分析
    (6)碾子坡先周早期墓葬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胡谦盈先生在《南邠碾子坡先周墓葬和西周墓葬--周人早期墓俗探讨之一》一文中已有所阐释。然其他学者在对于墓向问题进行讨论时似乎有意忽略了这一点。
    (7)特别的,先周早期的墓葬中,凡是有木棺的墓葬中均无同时使用席子的迹象。由于Ⅵ区墓葬大部分遭到破坏,致使先周早期的墓葬全貌无法复原。推断上述现象可能并非普遍的规律,故本文未曾深入研究此现象。
    (8)为了保证表格结构的统一性,本文采用如下年龄段划分:未成年(小于20岁),青壮年(20-40岁),中老年(40岁以上)。
    (9)笔者推测,对于扶风北吕来说,在先周时期,男女比例失调可能是针对那个特定时期社会平稳状态的反映。由于发掘工作未曾得到北吕墓地更早时期的墓葬材料,此推论有待考证。
    (10)事实上,墓葬现象的特殊性往往由多个文化信仰与社会因素所决定,见Carr,Christopher.”Mortuary practices:Their social,philosophical-religious,circumstantial,and physical determinants.”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2.2(1995):105-200,p160.鉴于此项内容并非本文所探究之重点,故暂不深入讨论,以待后续研究。
    (11)共有42具可以鉴定性别的人骨,其中有两具(80M142、80M133)所处墓葬的分期不明确。
    (12)西村所发掘人骨中明确收集到的年龄与性别数据相比于其他两处有一定局限性,为笔者准确地总结变化规律与提出合理假设形成了阻碍。之所以呈现出男女比例的不均与急剧的变化,可能是统计材料的不足所导致的。
    (13)发掘简报中有两座小孩的墓葬(79M64、79M72)分期不明确,故并未统计在内。
    (14)西周中期有年龄数据的墓葬数太少,其经统计得出的数字很大程度上无法说明问题,故此处暂不对西周中期的情况进行讨论。
    (15)鉴于此处讨论的是未成年,存在凤翔西村有“夭折入墓地”的习俗,而其他两处则无的可能性。碾子坡和北吕墓地中少量的未成年墓葬或许在形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的资料整理。
    (16)商周时期的设有壁龛的墓葬常见于刘家文化墓葬之中。战国时期的楚墓也常见壁龛。先周晚期墓葬与上述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17)壁龛的使用虽不罕见,但在不同的文化、时期中,挖壁龛这一葬俗的重要程度与实用意义并不一定完全一致。
    (18)土质只是一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岩层构造等地理条件的干扰也不可排除,这些都需要深入的地质学数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