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考《左传》中的“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廖笑弟
  • 关键词:《左传》 ; “仁” ; 文字 ; 义理
  • 中文刊名:WJZZ
  • 机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文教资料
  • 年:2019
  • 期:No.825
  • 语种:中文;
  • 页:WJZZ201915041
  • 页数:2
  • CN:15
  • ISSN:32-1032/C
  • 分类号:95-96
摘要
从文字与义理两个层面,《左传》中的仁可分为"让"与"报"的待人之道与以小保大、亲贤爱民的治国之道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联显示出《左传》时代的"仁"之观念是如何逐渐发展、成熟乃至升华的。
        
引文
[1]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刘义.论《左传》中“仁”、“义”、“信”三德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5]白奚.从《左传》、《国语》的“仁”观念看孔子对“仁”价值的提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6]谢维俭.“仁”、“义”的本义与演变[J].社会科学,2007(11).
    [7]来可泓.论《左传》中的传统道德[J].上海大学学报,1995(3).
    (1)刘义.论《左传》中“仁”、“义”、“信”三德目[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2)白奚.从《左传》、《国语》的“仁”观念看孔子对“仁”价值的提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3)杨伯峻,徐提.春秋左传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85:93.
    (4)来可泓.论《左传》中的传统道德[J].上海大学学报,199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