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岷”“汶”地名与古藏缅语的“天”rMu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in,Wen,and rMu:A Study of Place Names in theBorder Region Between Sichuan and Gansu
  • 作者:宗喀·漾正冈布 ; 蔡文君
  • 英文作者:Yongdrol Tsongkha;CAI Wen-jun;Institute for Tibeto-Burman and Altaic Studies,Lanzhou University;
  • 关键词:地名 ; 岷山 ; 藏缅语“天”rMu
  • 英文关键词:Min(岷);;Wen(汶);;mu/rmu/dmu/rMu(heaven or sky);;Place Names
  • 中文刊名:XB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24 10:28
  • 出版单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56;No.264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休眠与复活:茂汶地区羌藏语地名研究”(14YJC850001)
  • 语种:中文;
  • 页:XBSD201902013
  • 页数:9
  • CN:02
  • ISSN:62-1086/C
  • 分类号:88-96
摘要
汉文史籍对"岷""汶"地名的记录较早,也很连续。但实际上,"岷""汶"并非是源于汉语的地名,它们很可能是古藏缅语mu/rmu或dmu即"天"的译音用字。在系统梳理汉文史籍对"岷""汶"地名记录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岷""汶"地名语源、地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批评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Min(岷)and Wen(汶)as place names in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urces with varied Chinese characters dated back to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ago.This paper examines these early sources and relevant secondary literature,and believes that Wen was derived from Min,which is the name of a major mountain range and Min was in turn a Chinese rendition of the proto-Tibeto-Burman word mu/rmu/dmu/rMu(heaven or sky)that had been regarded as the holiest mountain range with her noble peaks tower into the sky in the eastern marge of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border region of Sichuan and Gansu.
引文
[1][汉]司马迁撰.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唐]魏徵等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清]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8][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清]顾禹祖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清]胡渭撰,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清]秦蕙田撰.五礼通考[M].江苏书局重刊,光绪六年.
    [13][清]王鸣盛撰.蛾术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14]邓少琴编著.巴蜀史稿[M].重庆: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6.
    [15]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6]贾雯鹤.昆仑原型为岷山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7]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8][清]康熙撰.江源[A].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第1299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9]郭声波.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J].民族研究,1996,(3).
    [20]宗喀·漾正冈布,蔡文君.岷、汶音名考——兼论汉文史籍中m母的羌藏语地名[Z].未刊稿,2016.
    [2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法]石泰安著,耿癉译,王尧校.汉藏走廊古部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23]多吉杰博整理.五部遗教(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4]萨迦·索南坚赞著,嘉赛·阿旺洛桑、工布吉村编.西藏王统记(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25]巴卧·祖拉陈瓦著,多吉杰博整理.贤者喜宴(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26][西夏]骨勒茂才著,黄振华、聂鸿音、史金波整理.番汉合时掌中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27]P.K.本尼迪克著,J.A.马提索夫编,乐赛月、罗美珍译,瞿霭堂、吴妙发校.汉藏语言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1984.
    [28]黄布凡等编.藏缅语族语言词汇[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29]黄新初主编.阿坝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
    [30]金刚.蒙古族源于岷水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31][清]李锡书纂修.汶志纪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
    [32]顾颉刚.禹贡注释[A].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33]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34]李仕琼.探索古文明的地理密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35][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6]徐学书.西蜀岷山: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兼谈岷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J].中华文化论坛,2008,(2).
    [37]张家文主编.成都经济地理大辞典[Z].成都:天地出版社,1996.
    [38]地理知识编辑部.江山多娇毛主席诗词地名揽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的“岷”“汶”地名,主要是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汉藏交界地带的“岷”“汶”地名,并不涉及汉文史籍中记录的如山东的“汶水”、江西的“岷山”等其他地区的“岷”“汶”地名。
    (2)参见王先谦:《荀子集解》,华正书局,1982年版,第349页;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1页。
    (3)(汉)孔安国撰,(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载《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其载“岷山之阳,至于衡山”,第159页;“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第163页。
    (4)汶为眉贫反,见(刘宋)裴%:《史记集解·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收录于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5)“汶”一作“”,又作“”,也作“肬”。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一·夏本纪第二》,收录于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6)“汶”音“泯”,见(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七十·张仪传》,收录于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
    (7)转引自(清)顾禹祖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446页;(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1034页。
    (8)“岷”的上古拟音:潘悟云拟为mri,郑张尚芳拟为mrin,白一平拟为mrjin,李方桂拟为mjin,高本汉拟为,王力拟为mien。
    (9)昆仑之上古拟音:潘悟云拟为kuun[g]run、郑张尚芳拟为kuun run、白一平拟为kun c-rjun、李方桂拟为kwn ljn、高本汉拟为、王力拟为kun liun。
    (10)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木雅河,只是对康熙帝笔下“岷捏撮”(mi nyag chu)的译写,并非发源于雅拉雪山的大渡河支流康定河。康定河,在清代地图和一些文献中常被记写为“木鸦河”,如康熙六十年版《皇舆全图》。
    (11)按郭声波教授之言,“岷山(包括“曼山”等)系先秦、秦汉间中原人对古蜀国西部山区---今岷山-龙门山、邛崃-夹金-大相岭的通称”。
    (12)又被称为长庆会盟碑,碑铭于公元821-822年间刻写。
    (13)如敦煌文献P·T·1286中载赞普世系时,人即写为myi;唐蕃会盟碑东面藏语碑文第8行中也写为myi。
    (14)现在安多的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nyi的古老发音。
    (15)转引自(清)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1034页。“江出羊膊岭经甘松岭之灌千余里是也,大抵蜀之山近江源者通谓之岷山,峰连冈属千里不纪……。”
    (16)根据郭文,他称岷乃古华夏文字,岷山之名则为非古华夏语。
    (17)(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西南夷》,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56页。《后汉书》中载汉语为“与天合意”,对应的汉字译音为“魏冒?糟”。陈宗祥与邓文峰在《〈白狼歌〉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中认为,“冒”在现代普米语中有“人”之意,也有天之意,《后汉书》中取天之意是受封建思想的支配,遂翻译为人,不取其天之意。实际上,我们认为,该处应尊重原译,因为在古藏缅语中,“mu、mau”其原初之意就是天,与是否存在封建思想无关;同时,在《白狼歌》中的其他地方,多处将“人”用汉字记音为“菌”,这说明,或许在古藏缅语中“人”并不发音为“mi”,而是如《后汉书》中记载的一样发音为“菌”(、gn、gwin,分别据高本汉、郑张尚芳、潘悟云的上古拟音),也可能如公元9世纪中叶之前的古藏语myi一样发音为nyi。
    (18)《白狼歌》的语属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观点也很多,但几乎一致认为其属藏缅语,如P·K·Benedict、W·S·Coblin、马学良、戴庆厦、陈永龄、丁文江、杨成志、闻囿、马长寿、方国瑜、F·W·Thomas、陈宗祥、邓文峰等。以上这些学者之间的分歧在于其语支问题,如有的认为是彝语(如丁文江、杨成志、闻囿),有的认为是嘉绒藏语(如马长寿),有的认为是纳西语(如方国瑜),有的认为是古羌语(如F·W·Thomas)。
    (19)“dmu dang phywa gnyenbavi vtshe,phywavi pho nya dmuvi thad du mchis pa la…”,见M·拉露:《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目录》(第1卷),第126号。本文转引自石泰安著、耿癉译、王尧校:《汉藏走廊古部族》,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6-97页。
    (20)觉沃阿底峡发掘,毛兰木嘉措校订:《柱间史》(藏文版),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80-87页。smu一词在该书的现代校订版中可见,其他藏文史籍中极少出现。因该书的原版我们未曾见到,所以暂时不论,这或许是原版的手写体被误辨,或许是印刷等其他原因所致。
    (21)分别据龚煌城和Marc Miyake拟音。
    (22)臧励酥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461页。该辞典载:“今地学家谓岷山,自巴彦哈拉山脉东北分出,北与西倾山止隔洮河之谷,其跗曰羊膊岭,岷江所出。山之干脉,分为二支,一支夹岷江南下,曰岷山山脉,中间起顶为青城山、邛崃山,其南端有峨眉之秀峰,连峰千里,山顶四时积雪,称为雪山。一支东行者曰巴山之脉,起顶为左担山,剑山,其南端有巫山十二峰”。
    (23)何九盈、王宁、董琨修订主编,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251页。其载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绵延四川甘肃两省,其脉分为二支,一为岷山山脉,其南为峨眉山;一为巴山山脉,其东为三峡”。
    (2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书载:“岷山是岷江、涪江、嘉陵江上源白龙江和黄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介于川、甘边境逶迤500多公里。甘肃境内为岷山北段,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组成。四川境内为岷山中南段,有红岗山、羊拱山、鹧鸪山、雪宝顶等,是岷山的主体部分,或认为龙门山和邛崃山是岷山余脉。”
    (25)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3页。称岷山在“四川中北部,绵延甘川两省边境,南北逶迤500多千米,主峰雪宝顶在松潘县东”。
    (26)单树模主编:《中国名山大川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页。该辞典说: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川、甘两省边境。山脉呈南北走向,是岷江、涪江、白水河以及黄河支流黑水河的分水岭,为高原状山地。”
    (27)王嘉良、张继定编著:《新编文史地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5页。辞典言:岷山“在四川省北部和甘肃省南部边境。为高原状山地,主峰雪宝顶。为长江、黄河分水顶。岷江、嘉陵江源地。”
    (28)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四川卷编写组编:《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四川卷》,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书中记述“岷山北起甘肃岷县,南止四川茂县土地岭,东到宕昌、武都、青川一线,西达郎木寺、毛儿盖。南北长300千米,东西宽30-50千米,分为南北两段,南段在四川省境内,长213千米,为南北走向,是岷山的主体部分;北段在甘肃省境内,长87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