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作者身份问题再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examining on the Authorship of the Feuerbach Chapter in The German Ideology
  • 作者:大村泉 ; 盛福刚 ; 陈浩
  • 英文作者:Omura Izumi;Tohoku University;
  • 关键词:“费尔巴哈”章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即时异文 ; 后续异文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唯物史观
  • 英文关键词:the chapter of Feuerbach;;Marx;;Engels;;immediate variants;;late variants;;Deutsche Ideologie;;historical materialism
  • 中文刊名:WSLD
  • 英文刊名:Wuhan University Journal(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 机构: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2-28
  • 出版单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72;No.361
  • 基金:日本文部省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研究项目(16K1315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ZX00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KS002)
  • 语种:中文;
  • 页:WSLD201902005
  • 页数:31
  • CN:02
  • ISSN:42-1071/C
  • 分类号:55-85
摘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关键部分"费尔巴哈"章存在复杂的文献学难题。具体而言,"费尔巴哈"章的原始手稿分为左右两栏,其中左栏的绝大部分显示为恩格斯的笔迹,马克思的笔迹仅涉及份额极小的右栏部分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等内容。这一文献学难题使我们至今无法确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书的共同写作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不同作用。对此,迈耶尔提出了"共同执笔说";梁赞诺夫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各自思想的不同发展,认定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章的理论创作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该章前半部分即H5a和H5b是由"马克思口述,恩格斯记录"的,后半部分H5c是由恩格斯单独写就的;与之相对,日本学者广松涉根据构成"费尔巴哈"章主体部分的左栏显示为恩格斯的笔迹这一点,主张恩格斯才是该章的主要创作者。我们以"费尔巴哈"章原始手稿图片和MEGA2先行版及MEGA2I/5卷所公布的"费尔巴哈"章高度精确的判读文本为文献依据,以马克思恩格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即时异文"与"后续异文"区分为切入点,考证了H5c基底稿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即时异文数量及其特征后得出了以下结论:这部分基底稿的笔迹或字体虽然完全出自恩格斯,但文本反映出的写作习惯接近马克思的写作习惯,明显偏离了恩格斯单独写就的手稿。可以认定,H5c及"费尔巴哈"章手稿整体的写作是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口述做的笔记。
        The German Ideology is generally reganded as the birthpla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the crucial part "the chapter of Feuerbach" seems to include a complex philological puzzle. The manuscript of Feuerbach is divided into the left column and right column. Most of the text of the left column is regarded as Engels' handwriting, while the right is generally taken to be Marx's handwriting, which contributes comparatively less to the chapter and is intended to add, replace or delete certain items. This creates the philological puzzle. It is different to ascertain the different role Marx and Engels played during the joint process for writing this chapter. Focusing upon this puzzle, Mayer and Ryazanov referred to the different evolutions of Marx and Engels' idea system, the idea from Mayer is referred to as the hypothesis of the "co-authorship",Ryazanov proposed that it was Marx that dominated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first part "the chapter of Feuerbach"(H5a and H5b). That is to say, they conclude that the chapter was dictated by Marx and recorded by Engels. And the last half was written thoroughly by Engels. Reaching a contrary conclusion, the Japanese scholar Hiromatsu Wataru argued that Engels was the dominant author for the chapter, as the most of the handwriting of the left side belonged to Engels. The point at issue is that both of conclusions are made without thorough study into the manuscript, which tends to result in fallacy in some degre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rethinking the division of Marx and Engels' contributions and cooperation in creating "the chapter of Feuerbach", in order to arrive at a credible conclusion for the philological puzzle. It seeks to do so in accordance with 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manuscript images as well as the very precise interpretative text published by MEGA2 and MEGA2I/5. As entry point for the expository analysis, I refer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mmediate variants" and "late variants", which formed during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xt. I analyse the text of these variants thoroughly by referr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x's and Engels' different long-time formed writing habits,I am quite confident that you will be convinced that neither Ryazanov's nor Mayer's assumptions are correct,and that the base text of H5 cwas dictated by Marx and written down by Engels.
引文
[1]Edtionsrichtlinien der Marx-Engels-Gesamtausgabe(MEGA2).Berlin:Dietz Verlag,1993.
    [2]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Joseph Weydemeyer.Marx-Engels-Jahrbuch 2003.Berlin:Akademie Verlag,2004.
    [3]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Marx-Engels-Gesamtausgabe:I.Abteilung,Band 5.Berlin:Die Gruyter Akademie Forschung,2017.
    [4]渋谷正.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の成立過程.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義研究,1999,(33).
    [5]G.Mayer.Friedrich Engels in Seiner Frühzeit.Berlin:Verlag von Julius Springer,1920;Zweite Auflage,1932.
    [6]G.Mayer.Das Leipziger Konzil von Friedrich Engels und Karl Marx.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Bd.47.Tübingen:J.C.B.Mohr(Paul Siebeck),1921,.
    [7]D.Rjazanov.Marx-Engels-Archiv:Bd.1.Frankfurt am Main-West:Marx-Engels-Archiv-Verlags G.M.B.H.,1926.
    [8]廣松渉.マルクス主義の成立過程.東京:至誠堂,1968.
    [9]Jurriaan Bendien.A World to Win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Karl Marx.2018-06-27.[2018-08-01]https://marxandphilosoph y.org.uk/reviews/15919_a-world-to-win-the-life-and-thought-of-karl-marx-by-sven-eric-liedman-reviewed-by-david-mcl ellan/.
    [10]S.Bahne.“Die Deutschen Ideologie”von Marx und Engels.Einige Texterg?nzunge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al History,1962,7(Part 1).
    [11]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Die Deutsche Ideologie.HRSG.von Wataru Hiromatsu.Tokyo:Kawadeshobo shinsha Verlag,1974.
    [12]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鄭文吉.『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研究におけるテキスト編纂の問題.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マルクス主義研究,1996,(27).
    [14]Moon-GilChung.Einige Probleme der Textedition der Deutschen Ideologie,insbesondere in Hinsicht auf die Wiedergabe des Kapitels“Ⅰ.Feuerbach”//Beitr?ge zur Marx-Engels-Forschung.Berlin und Hamburg:Neue Folge,1997.
    [15]服部文男監訳.[新訳]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8.
    [16]花崎皐平.唯物論的歴史観の全体的構想について.思想,1966,(17).
    [17]Terre Carver,Daniel Blank.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Editions of Marx and Engels“German Ideology Manuscript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4.
    [18]Marx-Engels-Gesamtausgabe:I.Abteilung,Band 5.HRSG.von V.Adoratsky.Berlin:Marx-Engels-Verlag G.M.B.H.,1932.
    [19]渋谷正編訳.草稿完全復元版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8.
    [20]リヒャルトシュパール.MEGA2と草稿テキストの成立史的編集方法.MEGA2と『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の現代的探究--廣松版からオンライン版へ.東京:八朔社,2015.
    [21]Shibuya Tadashi.Editorial Problems in Establishing a New Edition of the German Ideology//Marx for the 21stCentur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Danga Vileisis,Frieder Otto Wolf.Marx und Engels in Umbruch.Deutsche Zeitschrift für Philosophie,2018,66(1).
    [25]恩格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I):费尔哈巴原始手稿.孙善豪编译.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6.
    (1)“基底稿”(Grundtext)是本文固有的概念术语,这是运用MEGA2编辑要项[1](S84f)中的术语所做的定义,指的是在MEGA2正文卷中收录文本的基础上,将“后续异文”(Sp?tvarianten)的各要素,即在文本写作过程中产生的被删除字句、替换、插入(增补)、顺序的变更等发生更改的内容复原后的文本。换句话说,就是从“文本的底稿”(Grundschicht des Texts)中移除“即时异文”(Sofortvarianten)中被删除字句后的文本,是去除因临时中断写作而产生“笔误”后的文本,同时是作为继续改稿(推敲)出发点的文本。
    (2)这里所指的是采用MEGA2体例出版“费尔巴哈”章的先行版《形态》[2](S6-103)(以下简称“MEGA2先行版”)和MEGA2I/5卷《形态》[3](S12-139)中收录的正文部分和异文一览。
    (3)具体经纬如下:针对鲍威尔的评论,最初位于施蒂纳(Max Stirner)批判部分(“圣麦克斯”章),后被抽取移入“费尔巴哈”章,恩格斯最初为这些手稿编写了纸张号,后为马克思删除并重新编写了页码号,手稿中记载了哪些文本应当移入“费尔巴哈”章,哪些应当留在“圣布鲁诺”章和“圣麦克斯”章,这一区分说明是马克思作的。依据这一区分说明,恩格斯在其所经手的“圣布鲁诺”章手稿纸张此处的印刷稿中,魏德迈(Jose-pheydemeyer,1818-1866)在其所经手的“圣麦克斯”章的印刷稿中,都写有明确的说明。详情参见涉谷正(1999)[4]以及MEGA2先行版[2]中的“序言”(S20ff)、“成立与传承(Entstehung undüberlieferung)”(S163ff)部分。
    (4)在1932年的第2版中,迈耶尔对相应部分作了如下变更:删除了第1版中的“可能”一词,将此处变为“之前经过充分讨论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是在意见完全一致的前提下起草了《形态》,并由恩格斯执笔完成的[5](S241)。
    (1)对于梁赞诺夫的这一评语,迈耶尔不以为意,不过及至1932年,即收录《形态》全书的旧MEGA1I/3出版之后,在他著作的第2版中,迈耶尔在未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对相应部分作了变更,参见本文第2页脚注4。
    (2)参见广松涉『マルクス主義の成立過程』[8]。广松涉在提及《形态》第1章的记述时有如下观点“:唯物史观及与之相应的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过程中,就其合奏的初期而言,第一小提琴手的演奏者与其说是马克思,毋宁说是恩格斯。”1966年9月刊的《思想》杂志首次发表了收录广松涉这一见解的论文。
    (3)前苏联和前东德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便持此一立场。在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发现MEGA1未曾收录的三页手稿,为重审MEGA1和MEW《形态》的编辑方针提供过重要契机的巴纳(S.Bahne),也同意迈耶尔的说法[10](S93ff)。
    (4)由于广松版《形态》的中译本收录了广松涉编辑的“费尔巴哈”章手稿德文文本,中国国内几乎到了用广松版代指“费尔巴哈”章原文的程度,足见其影响力之大[12],尤其是其中的第1章。关于广松版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笔者曾有幸于2015年6月25日、29日先后在清华大学和中央编译局作过报告,当时参加报告的20余名研究者携带的“费尔巴哈”章原文,即是广松版中译本。
    (5)服部指出:“马克思的字迹极其不易识别,与之不同,恩格斯的字迹工整易读,所以可以推想,两人是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之上,再由恩格斯执笔完成的。”[15](P124)服部的依据没有直接引用迈耶尔,但从服部的行文中可以推知迈耶尔是其立论的依据。服部监译本的底本是1972年MEGA2的试行版。无独有偶,以批判MEGA1和MEW为旨归的巴加图利亚版为翻译底本的日译者花崎皋平,同样抱持迈耶尔的立场,不过花崎同时指出,广松涉的说法亦是一家之言,认为此问题今后仍有提出疑义、再行探讨的余地[16]。
    (1)梁赞诺夫标明了M25的马克思执笔部分[7](S261),但却未曾标明这一部分是在基底稿的创作过程中插入的这一点。所以卡弗和布兰克关于早于涩谷80年、梁赞诺夫业已“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的说法是错的[17](P111)。关于一点,MEGA1[18](S575)和MEGA2先行版[2](S456)也是一样的。研究史上首次指出马克思笔迹的部分是在基底稿的创作过程中插入这一细节的,是涩谷的《草稿完全復元版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19](P36-40)。此外,MEGA2先行版明确标明了此一部分从属于基底稿。梁赞诺夫版[7]和旧MEGA1版,虽然对手稿第1章涉及的马克思笔迹做了详细标注,但关于位置描述的标注并不充分。在R.Spearl看来,MEGA2的编辑方针并未包含位置描述[20](P69)。
    (2)这些研究盲点系笔者自2007年为编辑《形态》“费尔巴哈”章在线版,在对比审视手稿原始图片和MEGA2判读文本的过程中发现的。关于在线版《形态》的情况,参见本人领衔编辑的『MEGA2と『ドイツ·イデオロギー』の現代的探究--廣松版からオンライン版へ』[20](P80-96)。
    (1)笔者最初构想口述笔记说是在2015年。从那之后,笔者多次利用IMES编辑委员的身份向MEGA2I/5卷的编委建言在“题解”中引用口述笔记的学说,但是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应。笔者首次用英文口头发表这一见解是在2017年,文字版正式出版是在2018年,也有可能是因为文字版的出版晚于口头版的发表。MEGA2I/5卷的“题解”注明了该卷MEGA编辑完成的日期是2017年4月。
    (2)以下阐明的论点是笔者自2007年以来,为了编辑《形态》第1章“费尔巴哈”的在线版,通过对比手稿原件的高清图像和MEGA2I/5卷解读文本所积累的研究成果。
    (3)广松涉认同梁赞诺夫关于H5c部分系由恩格斯单独执笔的假说,并将此一假说拓展应用至M35之前部分。但是两种假说涉及的内容互相矛盾,对此,无论是广松涉还是其支持者都视而不见。
    (4)这也正是MEGA2卷的编辑认为口述笔记说证据不足的原因之一。
    (1) 1921年迈耶尔首次将“莱比锡宗教会议”和“圣布鲁诺”在《社会科学和社会政治文集》(Archiv für Sozialwissenschaft und Sozialpolitik)上以马克思恩格斯遗稿的形式予以发表,并将恩格斯视作第一作者,将马克思视作第二作者,这大概也是因为手稿页上马克思的笔迹几乎为零。
    (2)即时异文是指作者因思路中断而中途放弃时或因变更思路时产生的异文。变更思路是通过删除单词、替换单词、变更单词词尾、插入单词等方式完成的。最典型的例证是正字法上的订正、拼写订正等。后续异文与即时异文相对应,是指在推敲已经完成的文章过程中产生的异文,包括替换文本(或单词)、删除文本(或单词)、补充文本(或单词)、援用文本或变更文本的顺序。MEGA1并未对此加以区分,首次对正文的不同异文加以区分的是MEGA2。两种异文在结构上有共通的地方,但是MEGA2在标注两者时作了明确的区分,在即时异文的结尾无一例外地标注了中断符“/”[1](S84f)。
    (3) MEGA2编辑在处理“费尔巴哈”章手稿M1-M25部分的作者难题时,指出针对这一部分所主张的口述笔记说“缺乏根据”[2](S168),但是他们对手稿中即时异文的数据却全然未予以注意。
    (4)口述笔记的英文动词是“dictate”,名词为“dictation”,德文动词为“diktieren”,名词为“Diktat”,口述者则分别为dictator和Diktator,其同时有“独裁者”的意思。这是否是因为在口述笔记的场合,执笔者没有自由,必须按照口述者的言词进行记录?
    (1)先行版的“异文一览”对即时异文并未悉数加以收录。因为《编辑指南》中有这样一条规定[1](S85):“异文一览”没有必要收录“无意义的个别单词和笔误的删除,以及手稿中无法判读的删除”。
    (1)据笔者的调查,H5c手稿群中的即时异文数量多达433处,MEGA2先行版收录了其中的245处。笔者调查时将H5c手稿群原件的高清图像和MEGA2先行版做了逐一对比,补足了其遗漏的即时异文后得出结论。这一数据基于分辨度极高的高清图像,可信度极高。而MEGA2I/5卷中的这项数值是407处。另外,笔者现在正在编辑《形态》“费尔巴哈”章手稿的在线版。如下文所述,利用在线版,读者可以实现在同一台显示器上对比在线版的解读文本和手稿原件的高清图像。对上述各版本收录即时异文数量上的差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在线版公布后予以确认。
    (1)迈耶尔也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写作习惯提出了自己的假说。但是他的假说在这一矛盾面前毫无说服力。可以说,迈耶尔在提出自己的假说时并未细致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各自的单独稿,也没有尝试着将其和“费尔巴哈”章的手稿做任何对比。
    (2)笔者从MEGA2I/3卷中选取了《普鲁士出版法批判》,MEGA2I/2卷中选取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Marx-Engels-Jahrbuch2003中选取了“费尔巴哈”章手稿相应页码的正文(最终文本,MEGA2正文卷收录的是手稿的最终文本),对照MEGA2附录卷的异文一览删除了后续异文的修改内容(例如删除插入内容,去除替换内容,复元被删除字句等)后做成了这份基底稿。另外,还参考异文一览中的即时异文,将即时异文中被删除的字句填进了基底稿。笔者对照全部手稿的影印件核对了“费尔巴哈”章的即时异文。另外,MEGA2的附录卷经常使用并行表记法标注异文一览中的即时异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XXII页的即时异文数量有26处,但在上述样本中变成了29处。笔者在样本中将被删除字句逐一标注为即时异文,MEGA2的并行表记法有时将几处被删除字句算作一处即时异文,所以数量上会有些差异。
    (3)先行版多数情况下没有将这类异文收录到异文一览中,因为MEGA2秉承如下的编辑原则:重点在于记录文本的发展,追求“合乎逻辑的编辑”。从这一立场出发,既然在德国人看来同音异义词的笔误难以理解,因而这类订正对文本的发展而言毫无意义。另外,记录文本发展的异文一览不会逐一报告行文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异文,但这类失误在判定一份文本是否为口述笔记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领衔编辑的在线版非常注重文本的复原,是一份可以直接将解读文本和原始手稿图片加以对比的“记录性编辑”,收录了所有可以辨识的即时异文[20](P80-96)。
    (1)关于下划线标示的插入字句,请参考本论文卷末的补充说明。笔者批判了先行版的解读,深入研究了此处内容的成稿过程。
    (1)那么该如何看待以下推断,即站在基底稿写作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恩格斯这一立场上,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执笔写作手稿之前,没有进行充分商议,恩格斯不断地征求马克思的意见写就了基底稿。所以产生了很多即时异文”。这一推断认为马克思没有参与到基底稿本身的写作中,只承认马克思参与修改了基底稿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即时异文。赞同共同执笔学说的部分学者支持此观点,这也是笔者在国际会议以及各种研究会上介绍本文主旨内容时给与会学者提出的问题之一。下面针对此观点笔者做了一个简要的评述。首先有必要阐明一点,即时异文自身的性质就否决了“恩格斯和马克思进行了商谈,所以即时异文的数量有所增加”论断。后续异文是基于基底稿之上的修改,第三者积极的参与有可能会影响到它的生成以及数量的多寡。但是,即时异文的生成以及数量多寡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第三者的建议。作品真正的作者才是产生异文以及决定其数量多寡的主体。作者将自己的思考内容落实到纸面上时,由于搁笔产生的“写作中断”或思维发生改变后和已经落实到纸面上的内容产生了差异,从而修改时产生了即时异文。决定即时异文的产生以及数量多寡的是文章真正的作者将自己的思考内容落实到纸面上的方式或者说是他的写作习惯。将自己的思考内容落实到纸面上之前就在脑中反复酝酿、不断提炼腹稿的作者作品中即时异文很少;反之,在纸面上思考,边写边改的作者作品中即时异文的数量会有所增加。恩格斯正是属于前者,马克思则属于后者。两人的写作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时为了确定一处不定冠词曾进行了4次修改(参考图5(II)中的<22>),还存在曾三度更改名词的修饰词、但最终没有添加任何修饰词的事例(参考图5(II)中的<5>)。所以马克思的这一写作习惯在进行口述笔记时,迫使笔记者不得不经常变更名词的定冠词或不定冠词。另外,如Kri[ege]selbst gew?hnliche Kriege或Ve[rfall]daraus folgenden Verfall所示,恩格斯刚写下名词的首字母突然又听到了修饰该名词的定语,迫使他更改名词位置的这种异文也就不足为奇了(详细情况参见图5)。所以说,基底稿真正的作者是笔记者恩格斯、马克思只参与了即时异文的修改这种论断无据可依。
    (1)笔者在此简述一下,本文第4页脚注1提及的M25的写作状况。如上所述,涩谷正首次阐明了M25页基底稿写作的顺序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并对广松涉主张的《形态》第1章的基底稿是由恩格斯单独执笔写作的这一假说提出了彻底的质疑。涩谷于1995年在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详细调查《形态》第1章的手稿时发现了这一页的特殊性,从而联想到了写作手稿时伫立在恩格斯身旁的马克思的存在。本论文对比了同时期恩格斯其他的手稿后发现,第1章中即时异文的数量超乎寻常,该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正是出于这一新的问题意识,笔者继承并发展了涩谷的直感,写就了本文。另外,M25页的基底稿中同时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笔迹,是非常特殊的一页。如果调查一下此页恩格斯笔迹写就的内容会发现,其中即时异文的数量远远超过同时期恩格斯写就的其他手稿,多达13处。这也预示了以下可能性,即此页中恩格斯笔迹写就的内容同样出自马克思口述。MEGA2I/5卷收录了恩格斯的另一份单独稿《关于真正社会主义的手稿》(Manuskriptüber den wahren Sozialismus,MEGA2I/5,S602-643)。这份手稿在MEGA2I/5卷中被简称为H15(以下就用这一简称代指这份手稿)。据MEGA2I/5卷称,H15执笔于1847年1月至5月间[3](S1674-1680)。也就是说这份手稿的写作时间比《形态》“费尔巴哈”章晚了一年左右。在MEGA2的正常体例下,复原H15手稿群需要39页,本卷中的异文一览收录的即时异文数量为336处。由此可知,H15手稿群即时异文在MEGA2正常的体例中出现次数平均为每页8.6处(336÷39=8.61)。这一数值比MEGA2I/3卷收录的恩格斯三份单独手稿的出现次数要多,是本文第五节算出的恩格斯单独稿的3.4倍(8.6÷2.5=3.4)。由每页2.5处增加到每页8.6处的原因在何处,是恩格斯写作习惯发生变化的结果还是两卷MEGA2对即时异文的判定标准不同,有待深究。如本文第9页脚注1所示,MEGA2先行版中收录的H5c即时异文数量为245处,而MEGA2I/5卷则为407处,笔者调查的则是433处。由此可知,MEGA2不同卷本对即时异文的判定标准各异,收录数量差别很大。关于这一问题,笔者以后会收集相关的资料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但是,即便将即时异文增加的原因归结为恩格斯写作习惯的变化,H5c中即时异文的出现次数也是H15手稿群的两倍(17.3÷8.6=2.0)。为何H5c手稿群中存在如此多的即时异文?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换句话说,这一事实也证实了本文问题意识的正当性。
    (1)完成基底稿后在推敲基底稿的过程中产生的异文是后续异文。大多数的后续异文出自恩格斯的笔迹。恩格斯的笔迹写就的后续异文中包括长段的增补内容,这部分增补内容中也包含大量的即时异文。和基底稿的情况相同,长段的增补同样可能出自马克思的口述。除去这些内容后,较短的删除或增补内容可以看作是恩格斯自身写就的。
    (2) Danga Vileisis和Frieder-Otto Wolf关于MEGA2I/5卷的书评[24](S134ff)中列举的《形态》第3章“圣麦克斯”手稿中的一节也存在很多的即时异文,这一节同样有可能是马克思口述、恩格斯笔录写就的。
    (3) MEGA2I/5卷关于此处的表记同样是“111.19l in/”[3](S937)。
    (1)将异文插入正文中的这一做法,在线版和广松版、涩谷版、卡弗版以及孙善豪版[25]是一致的,但是以上各纸质版是无法验证口述笔记说的。涩谷版是日文译本,卡弗版是英文译本,孙善豪版是中文译本。涩谷版的底本是《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的手稿,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当时涩谷没有关注手稿的写作问题,也没有做任何注释。另外,涩谷版没有区分即时异文和后续异文,无法获取异文产生的先后顺序等信息,因此涩谷版无法成为验证口述笔记说的文本。卡弗版和孙善豪版的底本都是MEGA2先行版,并将先行版异文一览中复原的异文插入手稿的最终文本中予以翻译。MEGA2先行版区分了异文的种类,但上述两个翻译版本隐去了这一信息。另外,翻译的异文也仅是其中的一部分。MEGA2先行版中H5c手稿群的异文一览仅收录了6处同音异义词中的1处,卡弗版和孙善豪版则完全没有收录,也没有标注任何脚注。广松版对手稿异文的复原依据是完全对两种异文没有进行区分的MEGA1I/5卷,所以同样无法验证笔者提出的口述笔记说。能够验证这一学说的只有在线版和MEGA2I/5卷,在在线版公布前,读者只能比照MEGA2I/5卷的异文一览和正文,逐一确认异文删减信息。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