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日著中译中的中国伟人形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e Giants 's Image in the Historical-Biography Translations from Japa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 作者:潘喜颜
  • 英文作者:PAN Xi-yan;
  • 关键词:清末 ; 日著中译 ; 成吉思汗 ; 郑成功 ; 孙中山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部;
  • 出版日期:2015-12-20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5
  • 期:No.157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506015
  • 页数:11
  • CN:06
  • ISSN:31-1105/K
  • 分类号:139-148+222
摘要
清末,国人在重建民族英雄系谱时,不仅从传统史书中寻找材料,还积极借助邻国日本所提供的域外资源,翻译了《成吉思汗少年史》《台湾开创郑成功》《大革命家孙逸仙》等12种有关中国伟人的传记。在这些译自日本的中国伟人传记中,成吉思汗是开疆拓土的黄种帝国主义者,郑成功是集多重身份于一体的英雄,孙中山是力主排满的大革命家。国人选择翻译这些人物的传记,主要是源于宣扬抗击外国侵略、重塑民族精神的需要,也借用日人著作提供的史实,充实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论述,但并非完全接受其立场。著者与译者各有所需。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 total of 12 species of historical- biography translations about Chinese were published. The Chinese people chose to translate the biographies of the characters,mainly in order t to promote the fight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rebuild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enrich the Chinese historical figures,but not fully accept the position of Japanes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motives of the Japanese creation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were very different.
引文
①学界关于清末译作、爱国主义、人物传记等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黄莺:《外国人眼中的郑成功》,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年;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6—312页;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江仁杰:《解构郑成功——英雄、神话与想象的历史》,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版;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未竟事业》,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等。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解读了郑成功、孙中山等进入中国民族英雄系谱的过程,对本文颇有启发,本文的研究侧重于清末史传译著的中的成吉思汗、郑成功、孙中山等人的形象及其影响。
    ②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①太田三郎:《成吉思汗》,屠宽编译,上海作新社1903年版,转引自巴拉吉尼玛、额尔敦扎布、张继霞编《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254页。
    ②太田三郎:《成吉思汗》,转引自巴拉吉尼玛、额尔敦扎布、张继霞编《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第264—265页。
    ③太田三郎:《成吉思汗》,转引自巴拉吉尼玛、额尔敦扎布、张继霞编《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第264—265页。
    ④屠寄(1856—1921),著名史学家。江苏武进人,原名庾,字敬山,又字旧甫、师虞,自号结一宦主人,晚号无闷居士。曾任京师大学堂正教习。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总纂。精于蒙古史,博采旧籍及外文中史料,成《蒙兀儿史记》一百六十卷(内缺志等卷),所述包括元一代蒙古族活动的整个范围,改变了《元史》及后编诸书叙述仅限汉地的缺陷,且对《元史》错误多所纠正,对西北史地考证尤为周详。屠孝宽(1879—1918),一作屠宽,字元博,武进人,屠寄长子。1902年赴日本留学,进千叶专门医学校留学。在日本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为常州光复的重要人物。
    ①《中外日报》1903年9月27日,广告。
    ②吴梼(1880?—1925?),又名丹初,字亶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生平不详。曾留学日本,精通日文,多从日本转译小说。曾供职商务印书馆。
    ③坂口楧次郎:《成吉思汗少年史》“绪论”,吴梼译,上海人演译社1903年版,第1页。
    ④沈兆祎:《新学书目提要》,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481页。
    ⑤沈兆祎:《新学书目提要》,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第481页。
    ①沈兆祎:《新学书目提要》,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第480-481页。
    ②坂口楧次郎:《成吉思汗少年史》,第7页。
    ①江仁杰:《解构郑成功——英雄、神话与想象的历史》,第28-45页。
    ②丸山正彦:《台湾开创郑成功》,嵩山房1895年版,第139页。转引自江仁杰:《日本殖民下历史解释的竞争——以郑成功的形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6年,第56页,注释31。
    ③丸山正彦著,张铸六译述《台湾开创郑成功》“绪言”,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1辑,第3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④丸山正彦著,张铸六译述《台湾开创郑成功》“绪言”,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1辑,第3册,第186—187页。
    ⑤丸山正彦著,张铸六译述《台湾开创郑成功》“绪言”,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第1辑,第3册,第186—187页。
    ⑥《台湾开创郑成功》出版广告,《中外日报》(上海)1903年7月31日,第1版。
    ①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贺照田主编《在历史的缠绕中解读知识与思想》,第280—282页。
    ②王学庄、孙彩霞编《柳亚子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③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267页。
    ④田野橘次,日本人,曾与宫崎寅藏一起来华调查中国政治局势,与中国维新派交往甚深,曾参与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及澳门《知新报》等活动,戊戌政变后代表东亚同文会周旋于维新派之间,以“东文译社”名义掩护革命,参与唐才常自立军进行计划。
    ①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上海新智社1903年版,第48—53页。
    ②宫崎滔天(1871—1922),日本人本名宫崎寅藏。1891年到上海。不久回国。1897年在横滨结识孙中山。1899年,受孙中山委托,代购军火支援惠州起义,未果。1905年,在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同盟会。1906年,创办《革命评论》,声援中国革命,并在政治上、经济上支持中国革命志士。武昌起义后,于当年11月到上海,会晤陈其美,旋去香港迎接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陪同来沪,并协助革命党人组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9月,在上海创办《沪上评论》,以增进中日友好为宗旨。1922年病逝。参见何东等主编《中国革命史人物词典》,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页。
    ③郭汉民主编《湖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9页。
    ④宫崎滔天:《大革命家孙逸仙》“序”,黄中黄节译,上海1903年版,第1页。
    ⑤宫崎滔天:《大革命家孙逸仙》“序”,第3—4页。
    ⑥宫崎滔天:《大革命家孙逸仙》“序”,第6页。
    ①宫崎滔天:《大革命家孙逸仙》“序”,第6页。
    ②朱光汉:《大革命家孙逸仙》“跋”,宫崎滔天著,黄中黄节译《大革命家孙逸仙》,第59页。
    ③陈建华:《孙中山的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中国学术》2001年第2期。
    ④章士钊:《疏<黄帝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集,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页。
    ⑤黄天:《题<孙逸仙>用前韵》,《江苏》第11、12期合刊,1904年5月15日。
    ⑥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⑦“共和来稿”(《孙逸仙》书后),《警钟日报》1904年12月20日,第1版。
    ①瘦山道人(蒋维乔):《鹪居日记》,甲辰正月廿二日(1904年3月8日),稿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