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系科调整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Departmental Adjustment of Nanking Univers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 作者:吴叶林 ; 周宇 ; 张珂
  • 英文作者:WU Ye-lin;ZHOU Yu;ZHANG Ke;Southwest University;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金陵大学 ; 系科调整
  • 英文关键词:Anti-Japanese War;;University of Nanking;;Department adjustment
  • 中文刊名:GZG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 机构:西南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年:2019
  • 期:v.19;No.92
  •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抗战时期高等院校后方重建与调整研究”(项目编号:2016BS011);; 重庆市2014年度抗战文化重大委托项目“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4—ZDZX07)
  • 语种:中文;
  • 页:GZGB201901007
  • 页数:9
  • CN:01
  • ISSN:44-1547/Z
  • 分类号:44-51+112
摘要
专业系科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划分机制,也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和重要载体,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抗战时期金陵大学内迁大后方,并基于战时国家和社会需求加快了系科调整步伐,在优化战时学科资源配置的同时,增强高校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文章回顾了抗战前金陵大学学科建设的历程,梳理了抗战时期进行调整的社会背景和现实因由,剖析了战时调整的具体进路及其机制,深入总结了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系科调整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The department setup is not only the internal divis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ystem, but also the basic unit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determines the specifications and typ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University of Nanking moved to the rear, and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departmental adjustment based on wartime state and social needs. While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discipline resources during wartime, it enhanced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of Nanking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sorts out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actual causes of the adjustme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alyzes the specific approach and mechanism of wartime adjustment,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value and revelation of the adjustment of departments of University of Nanking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引文
[1][5][7][8][9][13][19][20][21][24][27][28][32]张宪文.金陵大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58,79,192,194,335,192,328,323,336,341,344,367.
    [2]赵晓阳.思想与实践:农业传教士与中国农业现代化--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为中心[J].中国农史,2015(4).
    [3]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08.
    [4]陈裕光.回忆金陵大学[M]//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3.
    [6][16]严一士.记电机系[M]//金陵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册.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09,111.
    [10]劳伦斯·维赛.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1.
    [11]杜元载.革命文献第五十八辑抗战时期教育[C].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2:31,35.
    [12]魏学仁.理学院对国家的贡献--金陵大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1988:56.
    [14]孙明经.我国大学中培养电影和电教专业人才的先例[J].电化教育研究,1986(1).
    [15][18][25]丁益.南大百年实录·中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247,216,215.
    [17][22]增设图书馆学专修科[J].金陵大学文学院通讯1940年第二、三期合刊,1940:11.
    [23]费旭等.南京农业大学史志[M].南京农业大学,1994:67
    [26][38]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校史编写组.金陵大学史料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54,198.
    [29][30]五年来之金陵大学文学院[M].(作者与出版不详)1943:21.
    [31]中国科学院.校刊记录生活[Z/OL].[2005-09-19].http://www.cas.cn/wh/wmtd/200509/t20050919_1724795.shtml.
    [33]董维春.金陵大学若干农学院史实研究[J].中国农史料,2014(6),136.
    [34]李佩珊.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地位和作用[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4):29,30.
    [35]柯象峰.南大百年实录·下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81.
    [36]辛显铭先生谈南大电化教育历史[Z].录像资源,2005:105.
    [37]抗战以来金陵大学[J].金陵大学校刊,1945:23.
    (1)1860年生于爱尔兰,家中务农,贫而好学,在贝尔法斯特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又赴美研究神学,“对救世拯民,早具宏愿。1890年来到中国,就职于苏州长老会,并兼任京师大学堂英文教习。1910年,被聘为金陵大学数学教授。”
    (2)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指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迫使教会学校纳入中国教育体制的群众运动。1924年,在非基督教运动基础上,各地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斗争又兴起,并首次提出收回一切外国人在华教育权的主张。教会学校须向中国政府立案、注册,接受中国政府的领导管理;须按中国政府制定的法规改革。
    (3)陈裕光,1905年入南京汇文书院附属中学成美馆求学,1911年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于1915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于1916年由金陵大学选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攻读有机化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本着“教育救国”的理想,1922年夏回国,1923-192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理化系主任、教务长、评议会主席,两度担任代理校长。1925年受聘金陵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授,1927年10月被聘为金陵大学校长,直至1950年卸任。是第一位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中国人。
    (4)包文,美国伊利诺州之离盘塞人,毕业于美国讷克司大学文学系,于1897年来华。他是汇文书院最后一位校长,也是金陵大学第一任校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